青记独家丨刘欣:争做有担当有胆识的记者

2021-05-19 23:37:06来源: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
生成海报
字号:

导读

我不忘身为记者的担当,和对祖国和中国人形象的维护,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国故事原原本本讲出来。

高中时,我放弃保送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机会,进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因为从小我就喜爱学习英语,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排演英文戏剧、唱英文歌等。也正是因此,1995年得知首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开始报名时,我便第一个举手:“我要去!”尽管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但还是用幽默、自信赢得了评委们的关注,一举夺冠。之后,我代表中国学生首次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世界英语演讲比赛,取得总冠军的好成绩。

1997年毕业后,我走进央视,成为当时海外中心英语新闻栏目的一名编译,并很快开始担任主持人。23年来,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国际传播事业从每日半小时的一叶小舟变成多语种、全平台、影响力大的传播航母的光辉历程。我个人的专业经历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2年主播,6年驻外记者,4年多评论节目主持人。

我的主播生涯从1998年每周一期的英语新闻节目《环球瞭望》(World Wide Watch)开始,在此后的12年里,我参与主持了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和国家级活动,从零开始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主播,我力争用地道的语言、亲和的形象和真诚的语气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关注和尊重。2001年,24小时的英语频道成立。我作为核心成员之一,逐渐成为频道识别度最高的面孔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职业发展却遇到了瓶颈。我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日常工作也得心应手,但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种危机感——我不再满足于坐在演播室里播报新闻,而是渴望到新闻一线去接受洗礼,到海外受众中间去,沉下去,了解他们,然后才能和他们有效沟通。

2010年,我决定放下北京舒适的生活,去做一名驻外记者。2011年,我创建了中央电视台驻瑞士日内瓦记者站并担任临时负责人。在6年的驻外工作中,我从零开始,学习全新技能,刷新世界观。我从欧洲各地发回现场报道,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尝试将主持人的镜头优势、驻外记者的鲜活视角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相结合,发回不一样的内容。这样“充电”6年,2016年年底,我选择重返英语演播室,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频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主持一档以我名字命名的英文时事评论栏目《视点》(The Point with Liu Xin)。这是中国对外传播史上最早以主持人命名的栏目之一。

过去四年多里,每周五天,每天半小时,我以主持人/评论员的身份,就热点话题与中外嘉宾展开讨论,也体现了我对时事的思考。在保证电视端内容质量的同时,我和团队重视新媒体,做出不少有益尝试。2017年8月制作的一期关于中印边界争端的讨论在微博上创纪录地获得过亿点击量。日常节目制作之余,我们开辟了短视频评论专栏——《点到为止》。其中一期《怒怼BBC记者》引起了很大反响,是十九大期间CGTN新媒体评论最大的亮点。2019年2月我们发布的短视频《BBC叙利亚纪录片造假,别有用心的谎言?》,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在那则短视频中,我列举了西方媒体屡次在新闻报道中造假的行为,点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错而不改,则是人为的悲剧”。后来引起全球关注的约辩事件就是来自这一系列评论产品。

2019年5月30日,我与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 Network)前主持人翠西·里根(Trish Regan)的一场对话让CGTN和我本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关的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甚至达到榜首。据国际第三方媒体监测工具Cision的统计,从5月27日至6月2日,涉及“CGTN”和“刘欣”(Liu Xin)的全球媒体报道累计阅读量分别超过120亿次和30亿次,创造了CGTN和中国议题在全球传播效果中的历史纪录。两年之后再回头看这次经历,感慨不少。

大是大非,勇于亮剑

与翠西·里根的对话,源于我对她2019年5月初就中美贸易战发表的言论进行的批驳。翠西·里根当时是福克斯商业频道评论节目《翠西·里根黄金时间》(Trish Regan Primetime)的主持人。在相关节目中,她为特朗普政府对华展开的“贸易战”进行辩护,认为再不作为就没有机会了。她还用侮辱性的语言污蔑中国人每年从美国“偷窃”数十亿美元。

2019年5月8日晚,一位朋友将此段节目视频转给我,供我参考。5月11日,中美第十一轮贸易磋商无果而终,美国同时决定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国民众对美方做法十分不满,我决定针对翠西·里根的言论发出声音。5月20日,初稿成型。由于中美关系正值高度敏感期,我和团队数易其稿。21日下午文章定稿并录制完成,那篇时长近5分钟,题为《中国不会接受不平等协议》(China Won’t Accept Unequal Trade Deal)的视频评论诞生了。5月22日上午,该内容通过CGTN频道、《视点》栏目和我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对海内外发布。

令我没想到的是,翠西·里根很快就关注到该视频并第一时间在节目中进行回应。她宣称中国国家电视台对她进行“人身攻击”,把我比作只会读稿的机器。她在Twitter平台上对中国国家电视台高调发出邀约,让我方选定时间和地点,与她进行一场“关于贸易的、开诚布公的辩论”。看到Twitter后,我立即表示收到邀请,并很快在总台首肯后欣然应约。相关的话题迅速点燃海内外社交媒体。约一周之后,我在海内外网民的高度关注下通过卫星连线参与了翠西·里根节目的直播,与她进行了为时16分钟的对话,就知识产权、关税、“国家资本主义”等议题展开讨论。

对此次事件,除了海内外社交媒体上的热度以外,包括《纽约时报》《金融时报》、BBC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纽约时报》称之为“一场不同寻常的奇观”。我还接受了法新社、南德意志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专访,进一步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媒体人的形象。

本次传播是一次大小屏联动、形成立体传播效应的典型案例——整个事件始于大屏电视节目,我的小屏评论引发对方关注,她在大屏上对我做出回应,同时在小屏上约辩,我们在小屏上的沟通拉高关注度,大屏对话之后,小屏上再次碎片化传播,双方的大、小屏品牌均收获较高曝光率。其间双方团队沟通顺畅,良性互动,是国际合作传播的有益尝试。

不忘初心,有理有节

回顾整个经历,我认为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与我多年来的专业积累、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和发声实践是分不开的。我成为英语节目主播之后,怎样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在驻站期间,我也不自觉地视发声为己任,遇到重大事件我们的台标要出现在现场;遇到重大新闻发布,体现中国立场的提问要被听见。就连日常与当地民众、官员、联合国外交官以及各国媒体同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将自己视为一位“民间大使”。我以为,我的言行不仅会影响他们对我个人的看法,也会塑造他们对中国媒体人甚至是官方机构的印象,从来不是一件个人的小事。

20多年来,我亲历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是也目睹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对中国的崛起忧心加重,国际舆论斗争不断白热化。近两年来,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客抹黑中国似乎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在国际平台上的发声也愈来愈重要!

在制作日常节目时,我将这种使命感镌刻到节目定位中,不断琢磨怎样让中国声音能够入耳、入心。栏目勇于挑战涉华硬性热点话题,不怕争议,对海外涉华报道中片面、抹黑甚至虚假内容进行及时回应。同时积极利用海内外新媒体平台,争取话语权“弯道超车”。可以说,如果没有斗争的勇气,就没有约辩事件。就像在深海里学游泳,只有跳进去才知道水有多凉,浪头有多猛。首先要不怕事儿,勇于发声,敢于交锋,才能在实际中逐渐掌握斗争艺术。

当然,没有谋划的勇气只是蛮勇。在起草评论稿件过程中,我力争考虑到每句话的后果,既要逻辑自洽又要能引起反响。比如,在描述翠西·里根情绪化表述时,我说她“眼睛仿佛在喷火”。这句话引起了她的关注和回应。在中外话语权对比悬殊、对方有时蛮不讲理的情况下,一些小小的“踩线”言论往往能够引起对方的重视和网友的共鸣,当然一定要把握住分寸!

尊重规律,尊重规则

斗争精神要有,但是赢得斗争要靠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我在积极准备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时,也借用市场营销心理学的概念,将广大受众想象成“客户”,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倒推策略。

福克斯电视台是美国保守力量的舆论阵地,观众多为美国右派的拥趸,如美国中西部的蓝领阶层。他们反感左派的精英话语体系,不过度强调价值观的差异。他们总体上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政府及其政策,对于中国官方机构有刻板印象却了解甚少。他们对中国民众总体没有敌意。其实,不仅福克斯的观众这样想,西方主流媒体的受众普遍有类似心理。

我和翠西·里根辩论真正的受众是这些受到西方媒体误导对中国抱有负面印象的普通民众。因此,我的总体策略是充分展现诚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我方观点,树立我“普通人”的形象。在准备过程中,“辩论”这个概念在我脑海中逐渐转化成“对话”。

在形象、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我也遵循传播规律,始终从大小屏呈现效果来倒推。在服装色彩的选择上,我放弃自己喜欢的红色,而是选择不带任何政治涵义、理性优雅的蒂夫尼蓝。我略施粉黛,佩戴大小适中的玉饰,以柔和温润来定位自己的形象。从效果来看,这种思路行之有效。福克斯网站还专门就我的配饰写了一篇文章,表示从中读取到中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及在贸易战中将奉陪到底的信号。

坦诚自信,真诚交流

这次辩论的主旨是“关于贸易的、开诚布公的辩论”,但是如何理解“开诚布公”并无标准答案。我认为,在美国民众对中国普遍不了解甚至负面情绪攀升的情况下,我只有展现自信可亲的风度,显示相向而行的诚意,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

在回答一个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时,我表示不否认有些中国企业有侵犯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情况,但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企业之间也经常因为知识产权争端对簿公堂。这段回答的第一句被对方断章取义,成了中国企业“偷窃”美国知识产权的佐证。有评论认为我的表述欠妥。回头来看,这句话的表述的确可以更加滴水不漏,但从实际效果来说,承认问题可能为我赢得了坦诚的加分。在后来的节目中,翠西·里根曾将这段同期拿出来,对中国企业进行批评,但对我不否认事实的胆量表示赞赏。在对外沟通中,怎样能够表现诚意又不输掉话语阵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在日常节目中,我们对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乏讨论,嘉宾观点尽量多元,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治理决心和行动力度很大,但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种客观视角是媒体应有的态度,也是赢得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关键抓手。中国不断强调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我们接受批评、刀刃向内的心胸之门也不能关上。要想赢得海内外民众的心与脑,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少。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我们制作的在业界口碑较好的节目几乎都得益于不同观点的碰撞。而海外针对中国媒体的一些投诉也有不少是由于观点不够平衡引起的。这在我们未来工作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约辩事件过后,翠西虽然对中国媒体人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仍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攻击,也没有吸取说话不顾后果的教训。2020年年初,她因发表关于疫情的过激言论被迫辞职,离开了主播台。这提醒我:以职业道德和声望为代价去吸引眼球带节奏是有风险的,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有理有据有节始终是媒体人不能放松的信条。

热爱祖国,不辱使命

我不忘身为记者的担当,和对祖国和中国人形象的维护。面对西方某些势力长期抹黑中国,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国故事原原本本讲出来。

2019年底我两次赴香港报道修例风波。第一次重点制作现场报道和专访,包括探访修例风波后的香港闹市区、专访被示威者割颈和射伤的警员及家属以及中环街头对外籍香港居民的采访等,系列报道形成热议,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次访港之后制作的纪录片《迷失的香港——刘欣视角》于2020年3月在CGTN播出。新媒体平台获得全球阅读量976万,独立用户访问量702万。节目上传YouTube后5天内观看量达15万余次,获得近9成的网友正面评价。

2020年4月17日,我赴武汉制作《武汉“欣”声》系列节目,被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称为“非常出色的公共卫生系列报道,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一线声音”。对“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的专访首次曝光了武汉最初上报的7名新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浏览量超过4亿,被人民日报、头条新闻、腾讯新闻和中国新闻周刊等账号迅速转发。

2020年,我相继接受Al Jazeera 半岛电视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阿塞拜疆电视台、伊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国际媒体采访,就中国抗疫举措、中美关系等热点事件发声。2021年4月我前往新疆两周,制作了《“欣”疆之行》系列报道,其中我与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驻华大使的一场讨论《大使话新疆》传播效果良好。截至4月29日,全球共有454家海外媒体对稿件内容进行转载,覆盖57个国家,触达潜在海外受众超过1.4亿人次。《视点》对外发声,永远在路上。

约辩事件转眼已经过去近两年,我欣慰地发现很多人还记得它,时常提起它。有专家曾将它比作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媒体人之间的第一次“主播外交”,我感到十分荣幸。的确,我们在线上线下互动过程中,从对抗转为对话,暂时缓和了两国之间的高度紧张情绪,也加深了CGTN和中国媒体人的海外认知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两年来,中美之间的对抗正走向长期化和机制化,媒体怎样才能正面影响事态发展还有待我们的实践和探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CGTN开播时所说,“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将继续以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通过不懈努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刘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CGTN资深主持人。作品《点到为止:中国不会接受不平等条约》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二等奖;《香港民声》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电视台作品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二等奖;《迷失的香港》入选中宣部 2020年度影视作品精选。2021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