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不少人就地过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各地区、各机构也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服务保障就地过年群众的生活、休闲、娱乐。
以往,中国每到春节前后,外来务工人员的来去,上班族的往返,动辄几亿人次的钟摆式迁徙,形成了全世界独有的“春运潮”。给爸妈的新衣服,给孩子的新玩具,给亲友的新物件儿,把背上的行囊撑得鼓鼓的,把汽车后备箱塞得满满的,把手里的行李箱胀得圆圆的,没人觉得是累赘,无不肩扛手拽地往家赶,只为进家门那一刻的相聚相拥。
上述场景,以及往年春运时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人声鼎沸的机场……今年明显减少。无数人选择响应国家号召。以农民工群体为例,中国劳动学会和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不久前进行了“百企万人”调查,受访的5万多名农民工中超七成选择留企或留城就地过年。
这个比例让人动容。每当国家有号召,中国人民是识大体、明大局的。能毅然放弃一年最期待的收尾环节——回家,皆因大家明白,疫情阴霾未散。虽然2月7日全国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很多中高风险地区也已经调降到低风险,但防疫这根弦还得紧绷,毕竟病毒还没被完全摁住,疫情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大规模的人群迁移、高密度的人流接触,正是病毒最欢迎的场景。好不容易取得的抗疫成果,不能拱手让出,需要珍惜和巩固。亲友联络,彼此祝福,是情感刚需,但从抗疫和健康考虑,选择就地过年,一样饱含着对亲友的关爱,与新春祝福的内涵更相契合。
就地过年,一样有滋有味。各方各地已经在积极行动了。发消费券、推出免费乘坐地铁措施、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开展云端团聚……尽力让年味、团圆味不打折。比如苏州,把疫情防控、市场保供和促进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备足货源,制订保供应急预案;一方面,在线上举办年货节活动,发放购物补贴、让利红包等超10亿元,还推出各种送温暖举措,只为让留下来的人暖心、顺心、安心。
对很多人来说,在外地打拼已久,可能还真没好好感受过当地的春节氛围,这次有机会留下来,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当然,众多人就地过年给城市治理出了新考题,也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一些新问题,但我们相信,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治理经验的中国社会,不会被难倒,办法总比困难多。
就地过年,一样可以很温暖。(熊建)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2月10日 第 03 版)
责编:赵宽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