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屋顶、支摘窗、跨海烟囱、万字炕式,加上房檐上特有的图样……走进辽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房身村高延林的家中,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一户锡伯族人家。
“这几间大瓦房是去年花了9万多块钱新盖的,盖的时候我特意嘱咐工人们,把咱的文化特色加进去。”站在干净整洁的小院子里,50多岁的高延林热情地介绍,“院子西边存粮,东边车库放着插秧机和收割机,自家的小轿车就只能停在大门外了。”
兴隆台街道前身是兴隆台锡伯族镇,锡伯族人祖祖辈辈靠种稻为生,高延林一家三代六口人也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在这两年,老高家种地、养殖干出了名堂,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富裕之家。
“咱家能致富,我儿子要记首功。”老高笑着说。
“爸,你这可是头一次夸我啊。”正在修理脱粒机的高鹏有些不好意思。
青出于蓝
“同样是种地,你看咱村的洪叔,咱也得跟人家学学咋科学种田。”2017年5月,高鹏回到家中务农。他说的洪叔,名叫洪蕴来,靠着勤劳和智慧,老洪生产的七星大米成了名牌产品。
一连10多天,小高早出晚归拜访洪蕴来,让种粮大户讲讲种田的“秘密”。
“今年我的口粮田能不能让我自己种,咱爷俩嘎个东(打个赌),来年看看谁的地收成高。”稍微犹豫了一下,老高决定把一亩水田交给儿子。
“盐粳48号,是客户反响最好的。”洪蕴来告诉小高。改变的第一步,小高就瞄准了水稻品种。为了鼓励小高,洪蕴来无偿将自己的水稻苗提供给了他。
小高从网上订了有机肥,白天跟洪蕴来学种稻,晚上自己查资料,学农技。
“别说我没提醒你,这时候就该给稻子打药了。”看儿子在地里安装一些从没见过的灯罩,老高带着药壶想帮一把。
“可别打药,我这正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生物灭虫筒,利用光线和动物激素,对害虫进行诱杀。”小高连忙劝阻,搞起科普。
到了收获的季节,小高的稻田产量虽然和父亲稻田的亩产不相上下,可凭着绿色有机的品质,早早有了买家,每亩地每斤多卖了1000多元钱。
“都以为种地不打药、不上化肥,产量就没法保证,可这小子还真有能耐,稻米没减产不说,每亩地还能多卖这么多钱,种了大半辈子地,让孩子超越了。”老高嘴上不高兴,心里挺自豪。
父子合作
“来年家里这几十亩稻田,咱俩一起种吧。”趁着吃晚饭,老高和儿子说了心里话,两人碰了杯,算是“成交”。
就这样,育苗、耕田、插秧……村里人总能看到爷俩劳作的影子。眼看着绿油油的水稻慢慢长高,小高又有了新的想法。
“水稻一年才种一季,品种太单一,想致富光靠种水稻还是不太够。”小高琢磨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高的价值。
听说养螃蟹赚钱,老高和几个村民一起去盘锦考察稻田河蟹,一行人雇了几名技术员,又买了近百斤蟹苗,“我们把这些蟹苗当成了宝贝,都没敢坐客车,跟着这水产运输货车安全地把蟹苗运到了村里。”
今年5月,沈阳市的农业专家来村里推广小龙虾的养殖项目,经过专业的化验,得知这里的水质完全符合养殖小龙虾所需的条件。
“小龙虾的产量和价格,与河蟹不相上下,而且技术更容易掌握。”听完专家介绍,老高的稻田地又多出了一片小龙虾田。
“大米是绿色种植,螃蟹把稻田中的杂草、绿萍以及危害水稻生长的虫类吃光了,小龙虾也爱吃杂草,排泄物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供水稻生长。”在儿子的视频直播间,老高也兴高采烈地介绍着自家的绿色大米。
“螃蟹一年只能养一批,小龙虾第一批放苗的时间和螃蟹差不多,却可以多次收获,要是仔细来算,比养螃蟹的效益高了不少呢。”小高有自己的盘算。
喜获丰收
“你家养殖河蟹和小龙虾的稻田,稻米我今年全包圆了,价格按照质量,定在3.5元到5元一斤。”到了收获的季节,洪蕴来早就“盯”上了老高家的稻米。
老高笑得合不拢嘴,就这一项收入,每亩地就比别人多赚了1000多元。
在稻田里养殖的河蟹和小龙虾,每亩地的产量也超过了100斤,仅按照批发给商户的价格,一亩地又净赚了2000多元。“我们也在摸索搞实验,明年产量还能增加。”小高笑着说。
历史上,这里是稻米的主产地,锡伯贡米闻名遐迩,村民们世世代代种水稻,却受制于产量、销售渠道、种子化肥等因素,收入不高。洪蕴来知道种田人的辛苦,更想为乡亲们多作点贡献,帮大家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多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和稻米加工,洪蕴来带动了2600多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现如今,锡伯族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政府对锡伯族的特色文化也加以保护和传承。”老高竖起了大拇指。在这里,建起了中国锡伯族博物馆、锡伯族文化广场,并以锡伯族民俗为依托开展射箭、剪纸等活动,让更多人越来越多地了解这个古老的民族。
“今年我准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竞技队,过年的时候也和邻村搞点比赛,还有机会参加市里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呢。”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小高脸上写满了期待。
责编:叶壮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