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在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人尤为眼前一亮。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最好的五年”!变化之巨大,成果之丰硕,可见一斑。
数据、指标当然能体现出这些变化,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更为直观的则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这些年,我们明显感觉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多了。曾经困扰一些城市的雾霾现象,这几年明显好转。很多城市里的臭水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绿化带、景观带。许多地方敢于打出全域旅游的旗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的转变。
回首“十三五”时期,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这样几件大事:
第一,举国上下树立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这句话写入了党章,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则写入了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
第二,将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此,党中央印发出台了一系列意见、专项行动计划等。
第三,将绿色写入“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发展理念,绿色占了其中之一,绿色发展分量之重可见一斑。这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和完善了包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排污许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河湖长制、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几年,中国向联合国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提前完成了中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目标。种种努力,不一而足,中国多次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更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既不会减速更不会停止。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相信这一要求会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继续得以贯彻。
面对世界,中国也提出了庄严承诺。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样的大国担当,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极大地提振了国际社会共同实施巴黎协定和推动疫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信心。
未来,当人们回望“十三五”时期,绿水青山无疑是一座丰碑。为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仍将坚持不懈、接续奋斗。(作者为本报评论员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0月28日 第 01 版)
责编:张荣耀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