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隆冬时节,农历新春,正在乐山老家过年的陈雪峰接到了返岗通知,他放下电话便开始收拾行装,目的地是位于四川大凉山的美姑县。他是一名扶贫援彝干部,美姑县是他两年来一直驻扎的地方。
受疫情影响,公共交通停运,陈雪峰和分散在成都周边的其他三位扶贫工作队的同事只得拼车前往。雨后的山路泥泞蜿蜒,雾气缭绕,鲜有餐馆饭店,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渴了饿了就靠随身携带的泡面和干粮充饥。这一幕不由让他回忆起两年前刚刚来到这里时的场景……
脚踏实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成为扶贫干部前,陈雪峰是中建三局成都公司的项目安全工程师。2018年,32岁的他选择远赴凉山州美姑县树窝乡斯一勒比村驻村扶贫。
初到那里时正值雨季,很多年久失修的小桥被冲毁,从县里到村上,原本只要三个小时的路程,陈雪峰一行人居然走了整整一天。
四面巍峨的高山环绕着陈雪峰的驻地办公室,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甚至连人畜混居的情况都很常见。彼时,树窝乡共有622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建卡”贫困户有216户,占了三分之一多。
尽管经济落后,但美姑县的自然资源却并不贫乏。2016年,它被评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有80多只;当地的玉米、竹笋等土特产量丰质优;因为彝胞占人口总数的98%,所以还保留着浓浓的少数民族特色。借助这些优势,陈雪峰四处做起“营销”,努力将这些资源整合成“品牌”。据树窝乡党委书记吉帕觉觉介绍,他们还兴办了采石场、食品厂等一系列实业,有效为当地居民创收。
驻村期间,陈雪峰更新完善了村里“建卡”贫困户的万余条资料,协助策划了十余条产业扶贫方案。
四个月后,陈雪峰被调至美姑县发改局重大项目办,负责推进7个乡镇,4949人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
这些乡镇幅员辽阔,人员居住分散,根据计划倒排,陈雪峰每天得走访两到三个村。早上一早出发,同乡、村干部一起实地勘察选址,再挨家挨户做搬迁动员,宣传相关政策。晚上回来继续与设计、预算人员一同研究计划方案和项目投资。陈雪峰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充实时光,所负责的31个安置点他也数不清到底走过多少遍。
陈雪峰至今仍记得其中一户人家曾经的艰苦生活。那户人家总共七口人,户主一个人带着五个小孩和自己年迈的母亲。土坯房里只有两张床,平日里的吃穿用度仅靠家里几亩地的土豆、玉米和政府救济。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他家只需要交1万元就能分得一套120平方米的安全住房,但对于他们这样的条件,1万元已经算得上是天文数字。
了解到情况后,陈雪峰和同事们带着户主多次与村里沟通,最终协商好由村里为他先行垫付这1万元,待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后,由陈雪峰他们担保,介绍该户主到工地务工。这样不仅能解决1万元的问题,还能给家里增收,并且帮他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意识。
“现在这一家人早已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不仅家里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自己也学到了一些建筑手艺,相信他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陈雪峰欣慰地说道。
攻坚克难,还想为他们多做点事
刚刚驻扎入村时,陈雪峰是一路辗转一路心惊,他觉得,他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对于大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可能完全是“天方夜谭”,甚至与他自己的想象都相去甚远。即使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品,当地居民都需要跋涉六七个小时到周边的县城购买。
村里有一所小学,五名支教老师支撑着小小校园里仅有的四个班级。全校师生没有可靠的饮用水也没有食堂,教室常年漏雨,地面长期泡水,体育设施对他们来说是奢望。最远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岭步行两个半小时来上学,放学再步行回家,因为这所小学是全村唯一的一所。
每当陈雪峰开始想念远在成都的亲人,尤其是想起当年才刚满两岁的儿子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张张村里孩子们的稚嫩脸庞。
如此恶劣的环境,老百姓们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如果不被改善,那他们可能还会世世代代继续这样生活下去,想到这些,陈雪峰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陈雪峰说,跟他们相比,自己的困难咬咬牙再坚持一下,根本不算什么,他还是想尽自己最大所能为老乡们早日脱贫做点事情。
疫情来袭,很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被打乱,陈雪峰的任务却从未落下,也不能落下。他戴好口罩,每走访一户群众,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耐心细心地给村民们科普疫情防控知识,介绍最新的政策要求。
责编:俞镜淇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