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稻埕:繁华褪去 烟火依旧

2020-03-21 03:36:46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淡水河缓缓流过,客船静静地泊在码头,一只飞鸟懒懒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两两的游客骑着脚踏车穿过……这是台北大稻埕码头的日常风景。

大稻埕位于台北市大同区,早年因大片晒稻谷的空地得名,在台北建城前就已众商云集。据记载,1851年,泉州人林蓝田为躲避海盗,从基隆迁至大稻埕开店,成为大稻埕商贸的发端。1860年淡水开港后,大稻埕码头桅杆林立、舳舻相接,成为茶叶、中药材、布料的集散中心。台北建城后,大稻埕位于北门之外。北门是进出台北的交通要道,大稻埕也因此更加热闹。不过,随着淡水河淤积、台湾茶叶产业没落,大稻埕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人流不再,历史印迹仍在。如今,大稻埕成了台北的怀旧胜地。早年大稻埕地区多为闽南式建筑,连栋式的商店街,附带骑楼。日据初期,大稻埕出现很多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红砖和洗石子为建材,楼顶部有以花草、动物或涡卷纹装饰的山墙,中间刻有姓氏或店名。上世纪30年代后,大稻埕许多店屋改为现代式,立面简洁,高度增至三层楼。如今,大稻埕最具代表性的迪化街,骑楼如旧,巴洛克式、现代式乃至闽式店屋夹杂,但物是人非。

大稻埕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仍是传统生活的街区。尽管新开了不少专供游客的工艺品店,整条街仍保留着经营南北干货以及纺织品的老店。“永安布料市场”招牌内是售卖蔬果、肉蛋的传统市场。码得整整齐齐的扇贝、菇类、干果,或艳丽或朴素的各色布料,空气中飘浮的中药、调料乃至臭豆腐等小吃的味道,整个街区满满的烟火气。

台湾的传统生活街区自然少不了宫庙。位于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庙,香火不断。霞海城隍原是福建同安县下店乡的守护神。如同台湾很多民间信仰一样,由信众奉请来台,如今已有200年。庙宇很小,主祀城隍,侧祀城隍夫人。传统中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明,霞海城隍庙却以求姻缘的月老闻名。因此,城隍庙正面辟三门,门间一对石狮,正中特别摆放了一尊月老金像。到此祭拜的也多为单身的年轻人。庙前常摆着一排花篮,有祈求庇佑敬献的,也有心愿得成致谢的,蝴蝶兰、玫瑰、百合等鲜花争相斗妍,堪称宫庙前少有的风景。

霞海城隍庙的对面隔街,曾有一座永乐戏院。1948年,梅兰芳的弟子、名伶顾正秋受永乐戏院邀约到台湾演出,原本计划演出两个月,因为好评如潮续约,不想1949年两岸风云突变,顾正秋就此落脚台湾。此后,顾正秋在永乐戏院连唱四年半,演出上千场,票房好到常卖站票,创下台湾京剧史上“永乐五年”的传奇。这座戏院还是台湾著名词作家李临秋工作的地方,80多年前,他创作歌曲《望春风》,为年轻女性代言,至今这首歌仍被传唱。不过,半个世纪前,永乐戏院已被拆成两列楼房,只有门前木牌记录着旧日风华。

霞海城隍庙后面的延平北路,还曾有一间东荟芳酒楼。1911年被清廷通缉的梁启超,应台湾政治家林献堂邀请到台访问。双方在此聚餐,梁启超在宴席上赋诗,题“三月三日遗老百余辈设欢迎会于台北故城之荟芳楼”,其中“万死一询诸父老,岂缘汉节始沾衣”传诵一时。据说,这句套用陆游“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的诗句,以民族大义相期勉,抚慰了不少台湾父老的心。不过,酒楼早已不见,只有荟芳楼因诗留名。

将目光再放远一些,1916年蒋渭水在延平北路开设了大安医院;1921年,就在距此不远、如今静修女子中学所在地,蒋渭水、林献堂等台湾知识分子创办了以启蒙民族文化为己任的台湾文化协会。每周六,台湾文化协会举办有关民族主义的文化讲座,开办台湾史、卫生与法律等主题的讲习会……

岁月流逝、风流云散,唯有大稻埕还保留着诸多痕迹,让穿行其中的人忘情品味着历史的厚重气息。坐在竹凳上,吃碗面线,欣赏一下传统花布的缤纷,而后沿着淡水河畔骑骑脚踏车,看落日余晖晕染了河水,浮躁的心也安定踏实起来。(本报记者 孙立极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21日 第 04 版)

责编:朱箫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