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华侨周报》赞比亚分社编辑刘欢(右)和同事在值夜班。(南庚戌供图)
亚太通讯社社长刘继明在录制歌曲《华夏赤子》。(刘继明供图)
美国环球新闻网总编辑王绘沣(左四)与旅美侨胞筹集抗疫物资。(王绘沣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在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华媒人紧握手中的笔和镜头,发出响亮的声音,为中国加油,为世界加油!
稳信心——
“及时准确传递疫情信息”
打开最近几期的澳大利亚《新市场报》,头版“总编辑题记”一栏刊登的小短文格外振奋人心。“全民团结抗‘疫’,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慷慨解囊,向武汉等地捐款捐物,充分显示了海外侨胞与祖(籍)国的血脉亲情……”作为撰稿人,该报总编辑任传功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些文章,向在澳侨胞传递中国战‘疫’必胜的坚定信心。”
身兼澳华电视传媒董事长,任传功最近格外忙碌。“我们的新闻网站每天第一时间转载国内疫情数据,让更多人及时了解疫情最新形势。同时,我们还刊登转载了多篇有关中国政府多举措防控疫情、在澳侨胞向国内捐赠物资、澳政府官员积极评价华人社区防疫努力等主题的报道,传递战‘疫’正能量。”
“春节后,旗下所有的媒体平台都成了我们战‘疫’的阵地。”非洲华文传媒集团董事长南庚戌向记者介绍。针对疫情报道,南庚戌充分发挥新闻团队布局广、语种多的优势,将遍布非洲多国的分支机构、通讯站及多语种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动员起来。“疫情就是命令,所有同事24小时严阵以待。编辑群里,几乎每分钟都有新消息。”
“我们注重根据疫情形势及时设置新的议题。”南庚戌说,“非洲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随着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经验备受瞩目。我们在报道中更注重结合非洲实际情况,介绍可供借鉴的防疫知识。”
亚太通讯社社长刘继明被很多画面感动着: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高铁上眯眼打盹;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争先恐后援助鄂汉;一个又一个“逆行者”请缨奋战在抗疫一线……作为出身音乐科班的华媒人,刘继明心中涌动着一股创作的激情。他马上开始谱曲,并联系了自己的老搭档刘恩汛作词。
特殊时期,没有乐手、录音师、混音师、摄影师、灯光师,请不到演唱的歌手,更谈不上专业的视频剪辑和特效。刘继明一头扎进音乐工作室和录音棚,一干就是5天,一切都靠自己动手。很快,一首名为《华夏赤子》的歌曲诞生了。“赤子有梦中华无恙,龙的传人铭记多难兴邦……”刘继明唱出了海外侨胞对祖(籍)国的赤子之情。“这首歌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家媒体平台上传播,希望借歌声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为中华儿女鼓劲!”刘继明说。
反歧视——
“呼吁携手防控疫情”
面对病毒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世界各国理应携手并肩,同心战“疫”。然而,个别国家出现了针对华人群体、甚至亚裔群体的歧视言论和现象。身处海外,不少华媒人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以笔和镜头为武器,主动发声。
前不久,丹麦《日德兰邮报》借疫情刊登“辱华”漫画,引发广泛批评。《北欧时报》社长何儒马上行动起来。“中国驻丹麦大使及当地华侨华人纷纷表达抗议,我们在报纸上刊登了相关消息,要求丹麦媒体赔礼道歉。”何儒说。
“所谓的‘言论自由’不能突破道德边界,不能越过文明社会的底线。”何儒表示,疫情当前,海外华媒人要发挥自身优势,以事实发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严谨性,与虚假新闻作斗争,呼吁各国人民团结起来,攻坚克难。
在加拿大中华新闻社社长常建国看来,新闻媒体要树立公信力,澄清谣言,这是职责所在。“在报道国内疫情形势时,我们尤其注重转载官方数据,避免误判或造成恐慌。”
“部分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抛出一些极端言论。但邪不压正,华媒要积极扩大海外主流社会支持中国的声音,这是对谣言最好的反击。”常建国说,“我们刊登了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抗疫举措、中国经济形势的积极评价,驳斥一些不实言论。”
受疫情影响,加拿大部分中餐馆和华人经营的超市生意受到打击。近段时间,加拿大一些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多次走访华人社区,到餐馆就餐,去超市购物,表达对加拿大华侨华人的支持。常建国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我们及时跟踪报道,并采访了一些官员和议员,把他们支持中国抗疫、支持在加华人走出困境的声音传播出去,增加侨胞们的信心和勇气。”常建国说。
“歧视、抹黑华人的极端言论不是主流。面对疫情,海外华侨华人、各国政府及民众对中国表达了支持和祝福。”任传功表示,当前,疫情全球蔓延风险不断上升,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华媒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吁华侨华人与当地民众团结起来,携手防控疫情。
援国内——
“见证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
最近,《欧华联合时报》的头版总是洋溢着温暖人心的中国红。打开2月13日的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星红旗下两只紧握着的手。“游子心 爱国情——罗马侨社联合组织防疫物资包机捐温州”,醒目的红色标题下,是意大利各侨团积极募捐的照片。
《欧华联合时报》社长吴敏祖籍温州。这段时间,海外温州籍乡亲支援祖(籍)国和家乡抗疫的故事是他关注和报道的重点。吴敏告诉记者,自疫情发生以来,欧洲各国温州籍侨胞踊跃捐赠,但一些物资因运输困难滞留海外。2月初,温州有关部门考虑包机从欧洲接运防疫物资。
消息传来,欧洲的各大侨团商会迅速行动起来,吴敏也发动报社设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分社和记者站大力宣传,鼓励侨胞捐赠。“防疫物资从欧洲各地集结到意大利,再运往比利时布鲁塞尔,2月14日飞抵温州。”吴敏说。《欧华联合时报》的记者们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场跨越欧亚大陆的爱心“接力”。
美国环球新闻网总编辑王绘沣也在为筹集物资奔走忙碌。他利用环球新闻网旗下各个平台,呼吁当地华侨华人捐款捐物,支援国内抗疫一线。同时,他还通过自己创办的非盈利机构——全球城市发展中心,向侨胞筹募善款,向武汉及周边地区医院捐赠了一批口罩,这批物资近日将运抵武汉。
“我们向当地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及主流社会发出捐赠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我们采购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发回国内。为国内战‘疫’贡献一份力量,报社全体同仁义不容辞。”何儒说。
“日本第五趟包机飞抵武汉”“阿根廷福清社团捐赠43万只医用口罩”“菲律宾中华侨台体育联合会首批捐赠物资抵达中国”……在亚太通讯社发布的微博里,有关物资捐赠的新闻刷屏,让刘继明感动不已。
更让刘继明惊喜的是,许多海外侨团以他创作的《华夏赤子》作为背景音乐,制作了捐赠物资的短视频。“非常鼓舞人心!一定会激励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参与到战‘疫’中来。”刘继明说。
联中外——
“多平台放大华媒声音”
“华媒具有联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南庚戌说,“一方面,我们能够对接中国国内媒体、驻外使馆,多渠道获取权威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还与当地政府、主流媒体及华人社团保持长期友好关系,覆盖面广,传播力度大。”在疫情报道工作中,南庚戌带领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海外舆论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病毒传播很严重,侨胞务必要谨慎。国内返非不乱走,踏踏实实在家里。”“中国疫情防控好,当地朋友要知道,你我都是小号手,良好形象很重要。”这是南庚戌旗下《非洲华侨周报》最近发布在微信公众号的一首防疫诗歌,呼吁旅非侨胞自觉防控疫情,树立华侨华人的良好形象。
“微信是华侨华人最常使用的平台,也是我们进行中文报道的主阵地之一。在外文报道方面,我们在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站上发力,转发国内主流媒体及驻外使馆发布的权威信息,刊登或转载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和报道,让更多人了解真实信息,学习防疫知识,增强必胜信心。”南庚戌说。
“华媒是连接祖(籍)国和住在国的桥梁和纽带。”深耕华文传媒事业20多年来,这是任传功最深刻的感受。为了搭好这座桥,任传功一直坚持澳中“两头跑”,致力于把最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
疫情发生后的这段时间,任传功刚好在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展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广大医护人员不畏风险,无私奉献;近段时间,中国各地复工复产,展示出蓬勃活力……华媒工作者要把中国的战‘疫’故事传播出去,鼓舞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民众的士气。”任传功说。
“华文媒体更熟悉海外用户市场,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和较畅通的信息发投渠道,在当地具备一定的口碑和媒体公信力。”王绘沣说,“在此次疫情报道中,我们综合运用网站、脸书、推特、微信等多个平台,尤其注重通过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凝聚正能量,团结在美侨胞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让我们的声音传得更远,覆盖面更广。”何儒告诉记者,《北欧时报》在社交网站YouTube上推送的武汉宣传片点击量超过12.8万,并收到海外各界人士的暖心留言。歌曲《大武汉在此》、视频《武汉,我们等你!》也收到大量点赞和留言。“希望通过我们微小的贡献,让更多武汉人、中国人感受到世界各国传递的善意和温暖。”(本报记者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09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荣耀、赵健行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