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濠江六十载 珠澳两地情谊深

2020-02-15 05:22:50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图为珠海竹仙洞水库。  (资料图片

生长于淡水的优雅莲花是澳门的象征,城市街头交织的喷泉水景是澳门的名片。这座充满葡国风情的海滨城市,却有着一段苦不堪言的缺水往昔。关键时刻,珠江对澳门供水解决了澳门缺水的困境。

从1959年至今,60多年对澳供水的历史,不仅为澳门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更承载着珠澳两地绵延的同胞情。

珠海竹仙洞水库,山水秀丽,碧波荡漾。86岁的罗雄超和76岁的黄凤娟夫妇行走在堤岸上。黄凤娟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回忆道:“当年我被抽调过来整水库,我们在工地上认识,当时忙得根本没空谈恋爱!后来水库修好了,供水澳门了,通水当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

一车泥400斤,每人拉100车,4000多人夜以继日,一年竣工——这是第一个对澳供水工程。“现在澳门再也不缺水了!大家生活安居乐业,真的很开心。”黄凤娟笑着说。

澳门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奇缺:没有河流,没有水库,长期以来澳门居民主要靠收集雨水和雨季抽取青洲河水作为水源。随着上世纪50年代以后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激增,这种自给自足的供水局面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担水妹沿街挑担卖水的艰辛生活,就是澳门居民曾饱受水荒之苦的真实写照:岸边常备着数十艘水艇,每天往返于珠海湾仔银坑装水运回,再由担水妹挑去挨家挨户地送水。若再遭遇珠江上游的旱灾侵袭,基本生活用水都会面临严重困难。1958年至1968年10年间,澳门曾4度停水,累计达457天。

1959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经过中央批准,位于珠海湾仔的竹仙洞水库作为对澳门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并于1960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同年7月,湾仔银坑水库竣工,随着放水闸门启动,清冽冽的淡水输送到了澳门的千家万户,澳门一片欢腾,珠海对澳门供水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咸潮是威胁珠澳供水安全的头号大敌。每当西江上游来水量减少时,位于珠三角南端的珠海和澳门,就会面临海水倒灌、咸潮上行的威胁。2003年的特大咸潮过后,灾害态势愈演愈烈,2004年9月在广昌泵站取水口检测的咸度甚至超过了供水标准的16倍。

灾情紧急,国务院、水利部和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一个大胆设想由此诞生:千里调水。约定时间让珠江上游的大水库同时放水,形成一股人造洪峰,在一段时间内把入海口的咸潮压回去,并让泵站在这个调节期间抢抽淡水。

如此浩大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2004年11月,一次史无前例的流域调度开始了。平岗、广昌、洪湾三大取水泵站开足马力,为珠海供水水库蓄水。随着指令声下,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等多个水库先后开闸放水,滚滚江水倾流而下,一举化解了珠澳两地的咸潮之困。

“1300公里的调水距离,总调水量8.5亿立方米,抢抽了2000多万立方米的‘救命水’,成功缓解了当时的严重咸潮,这就是‘远水解近渴’。”珠海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方晔介绍说。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压咸补淡”的困难,珠澳两地携手共建了竹银水库和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并于2006年12月建成通水。2011年4月,竹银水源工程竣工。“竹银水源系统建成后,对澳门供水的调度能力提高了65%,为抗击咸潮发挥了重要作用。”珠海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说。

近年来,澳门路氹城区发展日新月异,氹仔岛用水量不断攀升。然而从竹仙洞水库至澳门半岛的3条供水管道均在澳门半岛登陆,半岛至路氹城区的供水成为新的难题。

2016年4月,直接通往澳门氹仔岛的对澳供水第四管项目正式开工,2019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日输水能力可达20万立方米,不仅使对澳供水能力增加到70万立方米,也优化了对澳供水管线的布局。作为对澳供水第四管的上游工程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也于2017年动工建设,建成后,将大幅降低珠海“西水东调”单管运行的风险,原水输送能力也将从每天100万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万立方米。

“珠海对澳供水在2018年首次超过1亿立方米,截至2019年底累计供水超过23亿立方米,相当于60个竹银水库。”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说,“为了珍惜宝贵的水资源,澳门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动建设节水型城市。”未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的供水保障水平,珠江流域调度工作法制化也在不断推进。本报记者 洪秋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2月15日   第 04 版)

责编: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