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扶贫车间转动出希望的花

2020-01-31 12:40:59来源:中青网
生成海报
字号:

过去的一年对30岁的李光林来说有些不平凡——从石漠化严重的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有了一连串的没想到:第一次迈进大学校门学习,成为了一名工人,在扶贫车间里生产的是军用飞机零件。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景宁小区,贵州厚诚发科技有限公司镇宁分公司在这里开设了扶贫工厂,李光林就在这里工作。工厂里摆放着两排数控机床,临近年关,厂房里的装饰很简单,数控机床里堆着厚厚的金属屑,机床的转动承载着李光林和工友们脱贫过上好日子的憧憬。

李光林的新希望源自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对贵州的定点扶贫,航空工业贵飞成为这场扶贫战役中的牵头单位,航空工业在黔25家成员单位协同攻坚。厚诚发科技作为“贵飞工业联合体”成员单位,一期投资近2000万把工厂建在景宁小区附近,工厂招工的门槛直接面向搬迁出山的村民,只要他们愿意干,老师和技术人员就从零开始教。

2019年5月8日,李光林和20多名工友按照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培训安排,走进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像正式大学生一样报到、军训、上课、实操,每天面对的是教室、食堂、宿舍。”这是李光林小学毕业以后第一次回到校园,他做梦也没想到竟然一脚踏入了大学校园。

和李光林同样备感兴奋的还有工友张春贤,他今年29岁,读过高中,“和上学时心态不一样,重新回到课堂,很珍惜这个机会。”张春贤拼命学英语单词,“弄不懂英语就编不出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还重新学了三角函数、公差计算等知识”。李光林的“学业”更吃力,“没啥英语底子,三角函数根本不会,只能多请教,压力蛮大”。

2019年8月7日,20多名工友带着结业证书回到了扶贫车间,正如人们所知,从山里干农活的“大老粗”到生产军工品质的“高精尖”,不是几个月的集中学习就能完成的,李光林和工友们知道,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

厚诚发科技派出了“老军工”胡继忠担任扶贫工厂的技术副总,他每天带着李光林们在扶贫工厂学习操作技术,“制图”“公差配合”“三视图”“机代码”这些看来颇高深的专业知识每天要重复无数遍。“希望他们快点上手,学会了,命运可能就改变了。”胡继忠说。

学习期间,航空工业集团专门为李光林和工友们提供了3050元补贴,其中2000元是工作补贴,1050元是饭补。大家都盼望着春节过后,工人们能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造更多价值。李光林和工友们很努力,机床每一次转动发出的声音,都是希望在开花。

“曙光就在眼前。”航空工业定点扶贫工作贵州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王文飞说,前期培训陆续投入40万元很值得,这批扶持的贫困户将成为军民合作企业的未来骨干力量,贵飞的很多项目逐渐对接到位,“未来有了稳定的订单,产业扶贫之路会越走越宽。”

现在,每天晚上,李光林都会和孩子一起坐到书桌前,孩子写作业,李光林看专业技术书,“我在学,孩子也在学,一起进步”。这种的进取心在王文飞眼里是最鼓舞人心的,“扶真贫,真扶贫,要的就是这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种内在焕发的、积极向上的风貌同样出现在关岭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扶贫车间的刘春兰脸上,专业制衣机器“哒哒哒”地响着,忙于制作服装的刘春兰无暇顾及准备年货,让她上心的只有手中放不下的活儿。

2019年,航空工业集团定点扶贫贵州指挥部引进的安东尼(国际)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关岭,共建制作衣服的扶贫工厂,工厂的第一批订单是制作航空工业集团的工装。临近年关,工人们都在加紧赶制订单。如今,制衣扶贫工厂促成95名贫困人口就业,工厂为所有就职员工免费提供两餐和幼儿托管服务。

35岁的刘春兰正忙着缝制一批衣服的拉链,她每天能完成100多件,每件能赚七八毛钱。来车间不到两个月,手巧的她已经是熟练工,月工资稳定在2000元以上。

之前,刘春兰一直在家带孩子,大女儿今年15岁,小儿子6岁。从村里搬到新的社区,刘春兰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交通和孩子的教育。现在,到县城的路程只要40分钟,孩子就在社区附近的学校上学,她很安心地在扶贫车间里干活,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钱贴补家用。

刘春兰买了一些年糕和水果,今年春节,一家人可以在新家里过团圆年,“只要每天日子红火,天天都像过年。”

50岁的李成莺在缝纫机前忙活着,她要把布和棉花缝制成工装的内胆,她在扶贫工厂工作8个多月了,从“零基础”变成了“熟练工”,月工资能拿到2000多元,这份工作让她很有获得感,“每个月25号准时发工资,吃饭、买菜都花钱,能多挣一点是一点。”

作者:白皓 白毅鹏


责编:张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