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马拉松:国际范+中国风

2019-11-12 07:05:07来源:海外网
字号:

1573500026897_1.jpg

参赛选手在2019桂林马拉松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1573500020777_1.jpg

一名老年参赛者在2019四川遂宁国际马拉松比赛中。  刘昌松摄(人民视觉)

1573500013567_1.jpg


参赛选手在2019蓬莱葡萄酒国际马拉松的补给站品尝葡萄酒。  唐  克摄(人民视觉)

越冷越要跑——虽然已至立冬时节,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仍热火朝天。

刚刚过去的周末,仅11月10日一天,就有近20场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在各地同时举行:江苏南京、湖南常德、江西南昌、浙江绍兴、广西桂林、四川西昌……打开朋友圈,总有人奔跑在路上。

从近40年前城市马拉松初创,到如今每年千余场赛事的盛况,中国马拉松赛事正在经历蝶变。专业程度更高、细分赛事丰富、融入城市发展……进入精耕细作时代的马拉松赛事,有了更多的“国际范”和“中国风”。

① 赛事扎堆 小众走向大众

每年11月,都是马拉松赛事“扎堆”举行的好时节。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全国共举行了171场规模赛事(800人以上的路跑赛事、300人以上的越野跑等赛事),共吸引100多万人次参赛,是当年参赛规模最大的月份。而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11月10日当天,就有20多万名国际跑者,参加了中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

比赛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不仅让跑者同场竞技,也让不同城市间的“比拼”愈发激烈:上周日,浙江各地有5场马拉松赛事同时举行;11月3日,老牌赛事北京马拉松和刚刚跨入“金标”门槛的杭州马拉松,上演了一场“南北赛马”。

1981年,当中国首个城市马拉松在北京诞生时,只有86人参赛。从2014年起,火爆的北马不得不通过“摇号”的方式,分配3万个参赛名额。到了今年,已有16.5万名跑者申请参赛,“中签率”也创造了历史新低的16%。

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努力奔跑。一方面,大型马拉松赛事向群众敞开大门,2018年中国已有超过85%的地级市举办了规模赛事;另一方面,伴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参与跑步和马拉松赛事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从小众走到大众——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呈现井喷。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翻了40倍。其中,2018年规模赛事数量已达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达583万。

② 类型丰富 已成城市名片

在10日举行的北京摇滚马拉松赛上,20岁的林荣楠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块马拉松奖牌。

“跑步本身是件挺枯燥的事,但是能跟音乐、跟摇滚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项很‘炸’的运动,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林荣楠说,如果身边有更多这样有趣的马拉松比赛,自己会争取再拿几块完赛奖牌。

这次摇滚马拉松比赛,在赛道终点处设立了表演舞台。马拉松比赛结束后,明星云集的摇滚演唱会随即上演。马拉松遇上音乐节,奔跑的汗水与舞动的热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混搭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近两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从年轻人喜爱的摇滚马拉松、彩虹跑、“光猪跑”,到因地制宜的山地马拉松、沙漠马拉松、森林马拉松,再到特定人群参与的亲子马拉松、女子马拉松……丰富的赛事类型满足了不同爱好者的个性需求,让马拉松的分众化特点愈发凸显。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及其相关赛事增加了479场,其中迷你马拉松等富有特色的马拉松赛事增速最为迅猛。

“我们需要更多有特色的、有趣的马拉松赛事。”悦跑圈CEO梁峰认为,目前我国的马拉松赛事更偏向竞技,只有富有特色的小赛事多了,才能有更多人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来。

在赛事数量井喷的背景下,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城市名片成了各地举办马拉松比赛的“突围”之举。马拉松对推动、提升和促进各地的全民健身、城市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云南推出了以100天挑战100场马拉松为主题的“秘境百马”,通过100场赛事,推荐100条美丽乡村马拉松线路,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③ 服务支撑 专业程度提升

在不久前举行的成都马拉松赛上,富有成都特色的补给站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糯米糍粑、红糖锅盔和糖油果子等赛场边的美食,令很多未能前往的跑者垂涎不已。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提升赛事服务能力是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在赛事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马拉松赛事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报名系统体验差、赛事服务水平低、赛道设计不合理、赛后补给不及时、医疗救助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到位……甚至有个别马拉松引发了“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抱怨。

如何让一场马拉松,成为每个参赛者、每名市民都满意和点赞的城市盛事,是城市管理者、赛事运营者和赛事参与者在实践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今,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专业化程度和赛事体验正在逐步优化。

选手服务无微不至——今年的杭州马拉松赛上,组委会在室内打造了大型、专业的赛后修复放松区,为选手提供自主拉伸、敷运动面膜、泡脚按摩等一系列专业的修复放松服务。

医疗急救全面覆盖——在不久前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上,北京医师跑团在最为艰难和容易出现问题的最后10公里加强保障力量,每2公里设置一个站点,每个点至少有2名康复师和1名急诊科医生,对跑者进行医疗观察和急救处理。

减少市民出行影响——在南京马拉松比赛前,当地交管部门结合大数据和往年经验,通过出行数据指导马拉松期间绕行线路与交通管控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临时交通管控对群众出行的影响。

④ 提质发展 跑出一片天地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体育产业的要素保障,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为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

在政策大力支持、城市热情参与的蓬勃势头背后,中国马拉松赛事仍有不少问题待解。

马拉松文化基础薄弱,行业规则意识尚未健全;产品创新不足,赛事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监管的理念及方法亟待创新;针对相关办赛方出现的违规问题处罚不及时;马拉松项目竞技水平还有待提高……马拉松赛事在赛事组织运营、品牌打造、文化推广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A1级赛事(赛事核心竞赛工作达到中国田协成绩认证标准)的平均运营经费达到近800万元,而赞助收入只有约480万元。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投入。未来,政府的角色应当向政策引导和购买公共服务上转变。

“在经费分担和成本核算等方面,各地政府对安保、交通、卫生、医疗等赛事必备要素怎么担责任?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体育学者、体育产业专家易剑东说。

跑出快乐、跑出健康,也要跑出中国马拉松的一片天地。去年出台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马拉松赛事运营规范化、产业发展体系化、市场开发特色化,以期解决马拉松赛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产品创新不足、赛事同质化和运营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记者  刘  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1月12日 第 09 版)


责编:李晓航、陈亚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