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回家

2019-09-27 12:17:18来源:海外网
字号:

“人总要回家。”“无论到哪里,还是回家好。”“秦关汉月,两岸统一,叶落归根,返回原乡,安度余年,此生无憾。”这是伯父遗著《德声文集》扉页上最后几句话。凝视这些文字,伯父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模糊着我的双眼。

孟德声,是我父亲的二哥,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阎家坝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他二哥的事情,一个好学上进、爱国爱家的伯父形象,早已经深深地在印刻在我脑海中。

1944年伯父离家,心怀家国情感,立志济世报国,在他乡异国拼搏奋斗七十余年。1988年,伯父第一次返乡。此后,与家中书信通讯不断,数十次往返大陆、纽约、台湾之间。2019年,伯父决定回到生养他的故乡,永久定居,安度晚年。6月下旬回到竹溪家中,一周后突发脑溢血,抢救治疗月余无效,于7月30日安详离世,魂归故里,长眠故土。

七十载斗转星移,七十年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游子执着的“回家”信念。我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到一名海外侨胞强烈的家国情怀。

苍鹰展翅天际梦

1925年初秋的一个深夜,鄂西北山村一院平房里,一位布衣素衫的孕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只苍鹰,在屋顶上扇起翅膀,扶摇几下飞走了。醒后,感觉腹部剧痛,不久产下一名男婴,他就是伯父。伯父出生后,奶奶常常对家人说起这个梦,说这个儿子长大后,不会在他们身边生活。伯父一生的经历,说来竟也与这个梦十分巧合。

伯父在他的自传《一个湖北竹溪山区乡下孩子的故事》中写道,“小学学习中,影响最大的故事是老师讲述鸦片战争经过,在我幼小心灵中种下爱国民族主义的根苗。”

1944年,年仅19岁的伯父考取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到离家200多公里外的郧阳求学。在校期间,他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激荡风云,知道作为热血青年肩上的担子与责任。毅然投笔从戎,同千千万万学子一道参加青年军,立志抗日救国。从军队伍从郧阳出发,步行月余,到达四川万县,编入青年远征军204师612团6连。军事训练结业,伯父全科成绩位列全队第一。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青年军复员。伯父选择报考新疆陆军军官学校,由于政局不稳,在去新疆的路途被拦截。遂后,返回到浙江嘉兴就读高中,直至毕业。

1949年,伯父为了继续求学,在老师江应龙先生的鼓励下,自浙江经江西,从湖南到广州,到达台湾高雄。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获得获法学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

1963年伯父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前往该校研究行政学一年。同年秋,转入渥太华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图书管理,获得图书管理学士学位。

1969年至1980年,伯父进入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主修东亚思想史,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至1997年,伯父受聘担任台中东海大学教授,主授西洋政治思想史。教学之余,撰写专著和论文数百万言。期间,伯母李玉蓉女士在美国,先后担任纽约《联合日报》、《世界日报》、《明报》编译部主任与副总编辑。1997年伯父退休,往返纽约居住,大部分时间从事阅读与写作。

一方故土迎归客

伯父出身教师之家,自小受到孔孟儒家思想熏陶,受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

1963年9月26日,父亲突然收到了伯父从加拿大渥太华写来的家书,这对于音信杳无十余年的亲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喜讯。10月27日,又收到两封来自加拿大的信。自此,兄弟情深,鸿雁传书不断。

1983年,竹溪县没有程控通讯设备,居民家中没有电话。兄弟在信中约好通话时间与地点。6月19日中午,父亲和其他家人等在约定地点,接到伯父从纽约经上海转接的电话,当听到大洋彼岸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时,双方激动得喜极而泣,好一阵都说不出话来。这一“特大新闻”,在次日的《郧阳报》上,以《兄弟分别四十载,隔球通话叙深情》为题作了报道。

1987年,一个初秋晴朗的午后,家人们在争看一份《湖北日报》。原来,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台湾民众接连举行活动——强烈要求台湾当局开放返亲限制》的文章。文章写道,“8月14日,台北市举行的海峡两岸返乡探亲讨论会,吸引了1000多名听众。这个讨论会是由《大学杂志》社主办,中国民主促进联盟,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协办。由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所长王志文、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孟德声、东吴大学教授曾祥驿、台北工专教授谢正一主讲。讨论会纷纷发表演说,要求台湾当局开放海峡两岸居民返乡探亲的限制。”看到这个消息,父亲和家人们如获至宝。这一特大新闻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家里人高兴,亲朋好友高兴,乡亲们也同样高兴。

1988年9月4日,伯父首次从纽约途经台湾、香港回到祖国,回到生养他的鄂西北老家。这是离开家乡四十四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与家人团聚。伯父踏上故土,长跪不起,泪流满面。在家中小住数日,再次离开时,他用手帕精心包好一捧家乡泥土,放在行李箱底,带回纽约家中。

看到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伯父感慨万千。他说,家乡的变化比预想的要好得多,没想到鄂西北这个山区小县变化如此之大。他表示,今后要老当益壮,为祖国统一贡献一份力量。

拳拳之心爱国情

伯父虽身居他乡异国,但时刻牵挂着家人、家乡和祖国。他亲眼看到家乡、祖国的进步和变化,殷切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伯父曾担任美国《自由人》杂志主编,在许多关键时刻,以笔为武器,在各大华文报刊发表文章,批驳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错误言论,捍卫祖国尊严,维护祖国统一。

上个世纪,全球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东欧发生信仰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形势。伯父在《海峡评论》上,大书特书中国富强因素,以《迎接中国下一个汉唐盛世之来临》为题,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心与爱国情怀。

1988年4月,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成立。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先生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伯父担任理事兼顾问。“中国统一联盟”有一个共识,认为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正是由于旗帜鲜明地主张两岸统一,“中国统一联盟”在很长时间内,特别是在李登辉掌权的十余年间,成为台湾岛内立场最为坚定的“反独促统” 政治团体之一。

1990年,“中国统一联盟”组团访问大陆,有陈映真、钱江潮、孟德声等二十七名成员。2月15日,访问团抵达北京,备受媒体关注。访问期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访问团,和各位成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1994年国庆,受北京海峡两岸协会邀请,台湾、香港八所大学十位教授参加国庆观礼,伯父位列其中。

伯父出身普通家庭,纵身于大千世界,这与他勤奋好学,自励向上,有直接关系。他十分关注家人、国人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的培养,写下近两万字的文章,专门讲求知的重要性及方法。其中专题《精读记诵、苦练成功——学问为自救济世之本》,从十八个方面论述列举求学的重要性和方法。这不仅是个人治学心得之总结,也是对后来者的殷切希望。

伯父一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著有《西方政治思想史大纲》、《两岸关系之性质:中国民族主义、台湾分裂主义与美帝国(霸权)主义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核子时代战争与和平》、《胡秋原与民族主义》、《21世纪仍然是民族主义世纪》等中英文专著及学术论文数十种。

封封家书写情怀

伯父少小离家,叶落归根,家书数以百计。在车船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书信是他与亲人唯一的联系纽带。父亲一直将这些书信保存的非常完好,每每展开,字字句句无不透着故土难忘,家国情深。摘录几段,雪泥鸿爪,略见一斑。

1964年写道,“三弟,当我第一次接到你的信时,我兴奋得难以自制,于是跪在床前,好久才站起来读你的信。足有一星期之久,高兴得很,是一生中所没有的那种高兴。”

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伯父写道:“我们专程从纽约赶到洛杉矶,当看到中国代表队进场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女排打败美国女排时,所有的中国人都由衷地感到无比兴奋、骄傲,我也不例外。虽然我在美国居了近二十年,我无时不爱着自己的祖国。”

1986年写道,“照片中的谭家梁子又给我带来许多回忆及喜悦。谭家梁子有我的足迹,我曾在梁子上打过猪草。梁子的东头是太元寺。曾越过梁子到大姐家去过多次。1944年的农历新年前夕,大哥送我翻过梁子,离别故土,踏上征途。一别四十余年了,风景依旧,人事全非,大哥早已离开我们一去不返。哪一天,我这个天涯游子才能重登梁子,眺望梁子下坝上的景色呢?”

“回忆前程,展望未来,不胜唏嘘!回忆中我最不能淡忘的是故乡的一切。我曾想过多少次,我未来半生的最大愿望之一是回到故乡——我那生长的地方,去看我曾到过的每一角落和我记忆中的每一个人,去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

……

而今,故乡的厚土已敞开怀抱,拥抱着这位远方归来的天涯游子。

伯父,欢迎回家!

(十堰市侨联孟桂华供稿)

责编: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