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归侨伍群转:党和祖国哺育了我

2019-09-27 11:22:0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我于1941年出生于印尼棉兰,小学、中学都就读当地的红屁股(即进步)学校。五十年代末,印尼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华、排华事件,这时在印尼的华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回国热潮,我和我的四姐于1960年7月11日满怀爱国热情,告别了父母和亲人,唱着“海外孤儿有了娘”的歌,离开了家,投向祖国的怀抱,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我二姐是50年代回国的,分在北京,在清华园工作)

我们乘坐的“沙丹拿”号客轮,从勿拉湾港口出发,途经新加坡香港从深圳罗湖入境于7月18日抵达广州。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的歌曲在召唤我们,我们的心在跳动,我们是华夏子孙,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为报效祖国、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入境后我们暂时安排住在广州石碑华侨补校,短暂的补校生活虽然不习惯,但经过学习、动员,我们都服从分配到贵州贵阳。

根据我们的学业情况,我被分配到贵州大学数学系读书。三年的自然灾害给建国才十一年的祖国,也给我们刚到贵阳的侨生,生活上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学校领导、数学系领导和国内同学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思想上的帮助,学习上的辅导和身心上的关怀,让我们侨生(当时国内同学称侨生为华侨人、华侨同学)认识到这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作为一分子,我们应该同国内同学同呼吸共命运。之后我们放弃特殊照顾,与国内同学同学习、同劳动、同生活,四年大学的培养,我们到贵大的侨生已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我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加入共青团。

1964年7月我被分配到贵阳十三中任教,十三中位于头桥,属城郊结合,农家子弟和做小生意的子弟较多,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加上家里辅导条件又欠缺,给教学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石碑华侨补校生活的不习惯没难倒我,宣传在中国没有苍蝇、没有老鼠到贵阳后,对贵阳第一印象也不好,卫生又差……都没有难倒我,教学上这一点点困难怎能动摇我的赤子之心。首先我克服了语言关,64年9月开始上课时,我当班主任又上两个班的课,与学生接触较多,华侨普通话,学生听得懂,但也把我笑个够,因此我下决心学贵阳话(用现在的观点应该用普通话教学),终于攻下这关口,今天我的贵阳话讲得流畅,还得感谢这些学生。

教学上,我认真钻研业务,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我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从不打骂学生,深得学生和家长赞扬。84届学生刘民丽(工人子女)考入大学后送给我的像片背面留言:“我一直认为初三年级是我学业的一个大转折,没有您的教导,哪有我的今天……我向您致敬”。我和学生亲如姐妹,不少学生至今和我来往密切,每逢春节、教师节都发短信祝贺,还为我过生日。我的学生中年大点近60多岁,有母子、母女同是我的学生的,多年教出的学生遍布于各行各业,有教授、硕士导师、音乐家、工人、解放军……这一批人都是国家的财富,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担任15年教研组长工作中,我对年青教师业务上严格要求,善于团结全组教师一道工作。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兼任了贵州省侨联二、三、四届委员,市侨联三、四届副主席,市教委侨联首届主席工作。2006年获全国侨联颁发从事侨联工作二十年以上的证书。作为侨联干部,我关心归侨的疾苦,密切联系他们,团结他们,因此很多归侨领导愿意和我说知心话。

1983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90年被市委统战部评为各界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1986年6月27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归侨在祖国——高原上的追求》为题,向国外播送了我的事迹,1999年被录入《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曲》。

生活在贵州59年,贵州的涉侨部门,从我们到贵州贵阳的第一天到现在,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归侨、侨眷的成长,关心归侨、侨眷的生活和疾苦,为贫困归侨、侨眷送去扶贫救济款,与有关部门协商、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归侨、侨眷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子女升学加分问题……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为单位房分配问题,1983年省侨办、省教育厅联合发出通知(贵州日报1983年7月8日登载)要求对归侨、侨眷在升学、住房方面给予照顾,我爱人当时是八中的干部,带职赴教育学院读书,有这种说法:“人在人情在,人不在茶就凉了”。当时我们没有分到单位房,市侨办、市侨联为我想、为我急,积极与市教育局协调,按政策,最终分给我们家一套单位住房。

二、是我毕生难忘的事,一法两办法实施后,省、市有关部门多次检查了执法情况,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赴贵州检查组面上检查后还深入检查民宅,倾听民意。规格够高,我是想象不到的,这种倾听民意的做法,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办得到,他们真正是人民的好官。

三、我深深感到在祖国大家庭里的温暖,祖国处处有亲人。

(1)91年我患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周围神经质,而被X医院误诊为风湿,长时间下半身瘫痪,无法站立,手也无法弯曲,给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家人增添了很多麻烦,危难时,省、市侨联,侨办的领导经常到医院探望我,鼓励我战胜疾病,还和侨眷院长想办法与贵阳医学院会诊,很快确诊出病况,把我从死亡线上救回来。

(2)我的孙女想想2004年5月出生不久即被确诊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北京阜外心血管专科医院医生告诉他们手术费要20万元,手术后护理也相当贵,这笔钱对我们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是无数不相识的网友牵线搭桥,最后在以色列特拉雅夫市沃尔夫森医院接受手术。是拯救孩子的心脏这个慈善机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是八中师生、电视台的员工(含电视台里建筑工地的民工)、省市侨办、侨联,南方航空公司及南航团支部,亲朋戚友,还有部分归侨送来了爱心捐款,以色列航空公司也为她们母女减免一些费用和提供了最便宜的双程机票,想想的手术很成功,如今她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美好的童年,我们要感谢千千万万的好心人,给了想想又一次生命。

贵州贵阳是哺育我成长的第二故乡,我亲眼目睹了59年来贵州、贵阳的巨大变化。60年回来的这批侨生,年长的已70多岁,年小的也将近60岁,留在贵州的已不多,他们大半辈子已将自己奉献给贵州。回顾往事,展望未来,我们这代侨生,经过59年风风雨雨,我们意志更坚强了,思想更成熟。59年的磨炼,我们深深感到中国人民一员而倍感自豪,我们内心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印尼归侨伍群转)

(贵州省侨联供稿)


责编:童芳、夏夏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