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琇:穿越时空 对话古今

2019-09-23 07:25: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卢永琇:改革开放之初,南开大学历史系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了博物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1980年秋,18岁的我怀揣梦想,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本科。4年后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前身之一)保管部铜器库任保管员。时光荏苒,不觉在博物馆工作已经34年。“你们是第一批博物馆专业毕业生,国家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你们这样的人。你们一定要为博物馆事业做出贡献……”耳畔伴随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内心满怀着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在恒心和定力中孜孜不倦的努力,行走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博物馆人的轨迹。也许,以理性的思维、专业的学养、人文的情怀,不负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好人类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博物馆人一生都不会泯灭的求索。

1.jpg

文物博物馆——我们所热爱的事业

说实在的,当初报考南开大学最初吸引我的是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和全国重点大学的美誉。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我学到了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了文物研究、组织展览等博物馆工作的基本能力。

博物馆与电子表虽风马牛不相及,对我却有特殊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电子表是稀罕物件,市场少见。工作后,我参加的第一个重要活动,赢得了一块卡西欧电子表,让我异常兴奋。那年为鼓励员工的业务学习,馆里组织博物馆文物知识竞赛,竞赛内容以馆藏文物为主。当时大家都认为,一定是具有多年讲解经验、对馆藏重点文物了如指掌的老讲解员会获得冠军。这些议论,激发了我比拼的劲头。充分的准备,使我发挥自如,决赛临场也是自信满满。最后经过附加赛的激烈角逐,终于幸获第一名,奖品是日产卡西欧电子表。这块表是日本友人送给馆长云希正的,云馆长贡献出来作为冠军奖品。可以说这块电子表,记录了我事业的启程。随后,我受单位委托参与《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的撰写。这些锻炼增加了我从事文博工作的自信。此后,我潜心在库房进行藏品研究,逐渐步入青铜器研究的学术轨迹。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青铜文明灿烂辉煌。上学时曾经令我倍感枯燥的鼎、簋、盉等青铜礼器,在这时期,以器型变化告诉我古代王朝的更替、时代的变化;神秘的青铜器纹饰,向我传达着古人的情感和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青铜器器型、纹饰的研究,我读到了先民的思想,了解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的背景状况,也深知有许多待解的谜团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轻抚这些文物,就像是在触摸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上似乎都在诉说一段往事。对这些文物进行复读和诠释,让我深感有责任将这些古文物保存好传承下去。记得当时在库房,有时就像游走进了千百年前,魂入其境,人融其中,忘记了吃饭。

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社会的滚滚大潮没有冲破博物馆古老的围墙。远离名利场的博物馆的这份工作造就了自己平静的内心,因而就耐得住寂寞,乐在其中地埋头青铜器库房,在文物的世界畅游。这段时间,自己对馆藏文物和天津地区的文物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对青铜器鉴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日后学术研究的基础。今天有人说你是为了保存、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为了传承与传播古代优秀文化遗存而坚守。其实言过了,自己只是顺其自然,尽力做自己应该做的。

2.jpg

中华文化——我们要传播与传承

20世纪末,外界对文物领域或博物馆工作感到很神秘。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在热衷追求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是博物馆很少被宣传,人们对文物了解甚少。我发现,人们对博物馆工作感到陌生,多是因为不理解博物馆的宝贝在古文明中的作用,所以很少有人走进来。

于是在撰写专业论文的同时,我开始撰写文博方面的普及文章,向各类报纸投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描述古老文化的物质传承,受到媒体和读者的欢迎。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间,我除了在《文物》《文物报》《文物天地》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还陆续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青年报》《中老年时报》等报刊发表普及文物知识的文章;向

《收藏家》《历史教学》《中国文化遗产》《典藏》《中国文物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发行到域外的期刊投稿,累计刊发文物普及和专业文章约二十万字。其中在《天津日报》2009年8月30日刊发的《开启封尘的记忆》,获天津日报“珍贵档案有奖征文”三等奖。在撰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为方便读者理解,行文中由器物器型的鉴定研究引出器物的流转与递藏,由器物的递藏引出人物与历史背景。慢慢地我的研究方向也由单纯的青铜器器物研究,转为文物鉴藏史、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

在整理传播天津地区文物与收藏家方面的努力产生了影响,2010年我入选国家图书馆承担的国家重点文化项目:文化部地方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视频库,录制10集《天津收藏家与传世珍品》,共约8万字。

3.jpg

2012年我写的《天津博物馆藏西部文物研究》一文,对天津地区现存西部文物的集散方式、集散种类、集散品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入选《西部美术考古》一书。

2013年我开始参与《博物馆里的中国》丛书的编著,承担《博物馆里的中国——大美中国艺术》的编写。在讲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中华文化遗产方面,我特别注意到“从娃娃抓起”。我在书中以各地博物馆藏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精品文物为经脉,分国宝传奇、镇馆之宝、举世无双、国宝档案板块,以图文并茂讲故事的方式,阐释中国文物的博大精深。2015年该书由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喜爱,目前已发行3万套。该书2016年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2017年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7年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目前正在发行繁体版,计划出版德文版、印度文版。

为进一步在青年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从2005年开始,我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的学生们讲授中国古代青铜器课,还多次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轻工业职业学院学生们讲解中国古青铜器知识,为了增加广大观众的文物鉴赏兴趣,普及文物收藏和保管的知识,我还被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栏目组聘为专家鉴定团青铜器专家。

博物馆藏品的来源、流传经过等信息,必须长期关注并进行详细了解和记录。天津博物馆里的“宝贝”,不少是收藏家捐献给国家的。我提出了“天津文物集藏的历史传统”这一课题并进行研究。我当初就是想弘扬收藏家无私捐献文物的精神,把这些收藏大家的事迹发扬光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于是查阅了大量档案,采访了当事者、知情人,对天津收藏文化做了一次填补空白性的梳理,下大功夫整理、编写,终于在2017年出版了《老天津文物与收藏》。在全面搜集资料的情况下,我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以天津博物馆藏品为支撑点,凡经典藏品都做出精细的论述,做到真实可信,使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书中介绍了多位天津的文物鉴藏家,如安岐、周叔弢、王襄、张叔诚、徐世章、吴颂平、杨石先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鉴藏家与文物背后的故事。

多年辛勤耕耘,自己成为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的研究馆员。2017年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评选中,经过网络投票与专家评议多个环节,荣获“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提名奖)”称号。这些都将激励我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与传承中坚定前行。

宣传教育——文博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博物馆的工作理念有了很大变化,由保管收藏以“物”为主,转变为重视“人”的感受,加强其社会教育功能。时代需要我们舍弃旧的观念,开创新的工作领域。2004年9月,在新的天津博物馆组建开馆前,我受组织委托筹备创建天津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并在开馆后担任宣教部主任。为了不负领导和大家的信任,我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天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无到有,健康有序地发展,各项工作在全国博物馆享有美誉。

招募、培养年轻讲解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文物知识传授给他们,看到他们在全市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奖,我真是打心底高兴。同时我还在全国各博物馆中较早组织创建了志愿者组织,建立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志愿者自我管理的体系。十多年来,天津博物馆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者在讲解各类活动中,服务观众人数以百万计。我和这些人一起传播中华文化,志愿者队伍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我总结国外博物馆和天津的实际经验,撰写出的论文获中国博物馆协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在任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期间,我还开辟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新模式,对内设立公共教育专员,对外树立教育活动优秀品牌,帮助观众读懂藏品,使博物馆更接近百姓。我们开展面向公众的学术活动,创意举办了艺术沙龙,组织举办博物馆走进工厂、社区、农村进行展览、讲座活动,将十余个展览送进大学校园,数十万大学生参与了活动,这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类工作在当今博物馆已成为常态工作内容,但在十多年前确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作为天津博物馆新闻发言人,我针对博物馆知名度不断提高,观众人数激增的现状,及时地拓展思路,将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主动联系电视台,合作制作专题节目,就博物馆免费参观、工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当年有馆领导、专家、志愿者等共15人次在电视上与主持人和观众交流,取得显著的社会效果。2008年9月18日,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海外频道在北京地区和北美地区播出了《秘境追踪》节目,由我和另一位专家讲述天津博物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两地共约40万观众收看节目。

美术馆——文化传承的新阵地

2011年,我临危受命到天津美术馆筹备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辛苦筹备,2012年5月天津美术馆六大展览闪亮出场。2012年7月我担任副馆长。从博物馆到美术馆,工作大同小异,职务的变化没有改变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能。只是我原来想得比较多的是给文物断年代、辨真伪,现在琢磨的是怎么让藏品说话,怎么办展搞活动,让老人、孩子、中青年全都爱上博物馆、美术馆,享受其中。

展览是美术馆的灵魂

2012年至今六年多,天津美术馆举办展览三百余个,其中不乏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的国家级精品展览,成为专业人士和广大市民举行文化艺术交流、丰富精神生活、了解国内国际美术动态的平台和窗口。

2014年,天津美术馆举办了最具影响力的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这是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经过艰苦努力争取而来的机会。我们事先做好工作方案,在接受展品、接待评委、服务评选、布置展览中,组织协调好各方面。自己有时半夜12点在馆里接收展品,第二天一早又精神抖擞地接待评委们。经过大家的努力,展览顺利开幕,半个月有20万观众参观,在全国美术界赢得赞誉。组委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授予天津美术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组织优秀奖,授予我个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组织先进个人。

国外的艺术也是有自己的特点和传承,天津美术馆办展理念就是要对世界多元文化有所展示。所以在政府高端展览补贴的支持下,我们把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作品引到天津来。伦勃朗、达利、安格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世界级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天津美术馆展出,这也是我们完成政府文化惠民政策重要内容。

从2013年开始,在文化中心,开始实施高端展览和高端演出项目补贴,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引进国外有影响的展览,鼓励天津大剧院引进国外知名艺术院团来津演出。西班牙雕塑大师——苏比拉克全国巡展是天津美术馆使用高端展览项目举办的首个国外艺术大师的个人艺术回顾展,也是首个以我馆为第一主办方的国内巡展。展览从2014年年初开始接洽,到2015年5月开展,经过一年半的商谈策划,形成天津美术馆、湖北博物馆、贵州博物馆三个展区。我们聘请了北京的设计团队,使用最新的展陈理念,以国际标准实施。其中的许多与外方策展人策划、布展细节让我记忆犹新。粉刷了展墙以求最佳观赏效果;在票房外墙和场馆外围玻璃墙上悬挂展览海报,营造最佳氛围;在展厅门口铺设3D喷绘,增加观众情趣等等。多次的协调,多方的解释才完成这些开馆以来的展览从未使用过的布展方式。展览呈献给观众全新的展示效果,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苏比拉克的艺术生涯和成就,在美术界和公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在天津3个月展期中有20万人来参观。在展厅里,我遇到了从辽宁、浙江、江苏等各地来的观众,可谓为了一个展览而赴一座城。展览期间我们还举办了45场公教活动,赢得观众的好评。2016年当我代表天津美术馆向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陈述策展理念和办展成果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扬。该展览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精品展港澳及国际交流入围奖(天津地区首次获得这个奖项)和2015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就在撰写本文的前几天,有个雕塑家朋友在微信里发了一篇关于苏比拉克的文章,里面的很多照片都是来自于当年的展览。他说仅看照片就已经觉得很震撼,真遗憾当时没有到天津美术馆观展。一个展览有这样的辐射性、持续性影响,着实令人振奋。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灵魂的营养,让我们有自信,能够在世界之林独树一帜,源远流长。我们博物馆美术馆人有责任记录自己的城市发生过的历史文化事件,并将其传承。这是我们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的动力。在美术馆工作乐趣无穷,其中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和天津连环画邀请展的前前后后就非常值得回味。

2016年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时是十分震撼的。当时心想很有必要把这个展览引入天津,让没来得及去北京看展的天津市民,在家门口也能感受到相同的震撼。是机缘巧合,也是水到渠成,经过一系列接洽,中国美术馆的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走出北京,第一站就来到了天津。我觉得在天津办展,就要有津沽特色,要向观众展现天津画家在连环画创作领域的成就。这样观众在天津美术馆感受到国展的魅力,同时也能看天津连环画的成绩。我的建议被采纳,美术馆举办了天津环连画邀请展。布展时,我穿梭于两个展厅间,仔细打量着每一幅作品,随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我期待着这场展览给津城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为了把这些名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颇费周折。我带领年轻的团队,一次次搜集信息、一次次走访名家,天津美术馆向诸位名家发出邀请,诚意借稿办展。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连环画《镜花缘》作者陈冬至,从230幅作品中精挑细选,挑出12幅原作交给我。他对《今晚报》记者说:“在连环画逐渐被淡忘之时,天津美术馆又一次像捧宝贝一样将它捧到艺术殿堂,送到观众的面前,这份情怀弥足珍贵,我义不容辞地支持。”

观众们说,天津美术馆开办一场充满怀旧情怀的展览——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沉浸其中找到童年的记忆。与此同时,代表津城连环画较高水平的天津连环画邀请展同期举行。两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连环画精品的最高水平,也展现了津城画家在连环画创作中的扎实功力。“我们从中能够挖掘出自己童年的阅读记忆。”“当年就是这些连环画让我们开启了对世界懵懂的感知,在图与文交织中连接着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怀。”其实今天的回顾,泛起的不止怀旧的涟漪,还有对过往岁月的思考……

美术馆同样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天津美术馆推出的百年流变展,梳理了天津百年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人物和作品,是美术文化的传承。天津美术馆也推出过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给青年人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学习历史并且展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够不断进步。因为青年人在创作过程中也要从先辈和历史中吸收营养。未来他们的作品也可能成为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明珠,这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4.jpg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翅膀

天津美术馆十分重视公共教育和美术普及。有个“被人求”的事曾一度成为员工的美谈。事情是这样的:“美术讲堂”是天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系列公益讲座。记得开办之初,新的美术馆、新的活动,知名度不高,大家常常为了参加活动的人数发愁。我经过调研,注意到社会上摄影班非常受欢迎。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摄影”主题的活动:一是联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寇德卡国际摄影展;二是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摄影名家做“美术讲堂”主讲嘉宾为观众讲摄影技法;三是举办“拍拍评评”活动,请摄影大咖点评普通观众的摄影作品;四是让观众与大师面对面的“学术研讨在展厅”等。这些活动使美术馆异常火爆,出现“美术讲堂”一票难求的情况。一些员工接到亲友求助活动票的电话,员工高兴地说,我们也被人求了,真自豪。“被人求”燃起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自信,也使刚开馆的天津美术馆积攒了宝贵的“人气”。目前“美术讲堂”已经成为很好的公教品牌,内容涉及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拥有一批忠实的铁粉。此外,天津美术馆还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少儿美术活动,比如主题夏令营和主题冬令营以及“美术体验”等,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受到美得启迪。这些活动也多有“被人求”情况,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工作中,我主张追求最好。几年来,我带领团队主持策划的匠心美学——天津地方民间艺术沙龙、中国书法精品课堂等五个弘扬传统文化的项目获文化部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优秀项目,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为推动天津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专业美术人才,我提议天津美术馆应与本市艺术院校结合。这样天津美术馆与13所高校的艺术学院建立了“馆校联动机制”,把天津美术馆设为院校的“实践基地”。这种“馆校联动机制”在学术共建、人才培养、成果展示等多方面展开,并通过该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出高校教学成果展示与美术馆收藏联动模式、馆院科研协作和资源共享模式和高校实践基地模式等,许多业内人士称“这种探索的意义不可估量”。2018年9月15日开幕的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就是该机制的成果。

5.jpg

政协委员——肩负文化传承责任

市十一届政协时,我加入政协大家庭,在更大的舞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提案、调研,在政协联组会、双周协调会、全体大会上发言,发出委员的建言之声,发出文化工作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声。我先后荣获十一]度撰写好提案。我于2009年在天津市政协会议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将参观博物馆纳入中小学国民教育体系》的提案。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博物馆教育被明确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现在,当看到博物馆、美术馆里,一队队来参观的学生,我感到欣慰和喜悦。社会就是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大家共同努力逐步完善,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一天,朋友向我反映,解放路77号挺好的建筑却在进行洗浴经营,与周边环境极不相符,让我这个委员过问过问。我知道那里原是法国汇理银行大楼,也是我工作过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旧址。作为近代留存下来的重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于2005年8月31日被天津市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2013年1月15日被确定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政府近些年对67幢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整修,解放路77号作为其中的重点建筑获得了高标准整修,消失的角楼已全部按原始风貌恢复。当我来到这栋建筑面前时,看到这个应当受到很好保护的建筑,却是外面有违章搭建的遮阳棚,里面有浴池、住宿等多项服务性经营,出入人员复杂。我立刻意识到这里存在多发安全隐患。经过走访,知道目前该建筑归属天津市北方文创集团下属的天津市文化发展中心。为此我撰写了《关于切实加强天津市文物保护建筑:解放路77号的保护》的提案,提交天津市政协,建议该建筑主管单位,严格遵照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条例,切实做好该建筑的文物保护工作,并附上该建筑位于赤峰道一侧有洗浴、住宿广告的侧门照片。由此引发我对其他文保单位、文化遗产的关注,经过调研,撰写了《关于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绩效考评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提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建议天津市将文物保护责任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中,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该提案获天津市十三届政协优秀提案。

2017年1月,出席政协天津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我建议天津各区应建立“文管所”。因为文物保护不仅是行政管理,还需要精准管理,需要设专人去管理。目前,一些区已经进行了很好地尝试,它们利用现有文化场馆,分配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本市各区也派出专人进行文物保护。这一方面有利于政策理解,更好地与上级管理部门衔接,也有利于各区用好国家补贴政策,做好文物保护。这个建议被凤凰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2018年3月3日,我荣幸地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更感到身上的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2018年全国两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后的首次全国两会。新时代也会有新要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更应该有新作为,我有责任通过自己的提案建议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为天津城市文化发展尽一份力!

曾经见过有些地方为了搞商业开发而破坏文物,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十分痛心。我查阅201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但对地方来说,文物工作只是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约束力很小,如果能将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绩效考评工作,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约束力将大大提升,地方才会更加注重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为此我撰写了“将文化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提案,提呈全国政协,该提案受到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的报道,社会反映强烈。

面对新经济时代,近年来一些非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引入“互联网+”,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激活了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命力。加强新时代文化遗产社会功能体系建设与政策研究迫在眉睫。为此我在全国政协会上建议应建立国家文化遗产分级分类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关数据库,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县(市)一级行政单位为主体展开文化遗产功能性分级分类调查,通过二十年左右时间的积累,最终建立全国性的文化遗产社会功能体系与分级分类保护数据库;同时,制定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标准、操作指南,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明亮。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文化的繁荣兴盛是铸造民族魂魄,构建精神家园的根本和基础。文化遗产作为承接历史根脉,营造文化氛围,生发创造活力的宏大而广泛的存在,在新时代的热切召唤中正转化为磅礴而雄劲的精神力量。

6.jpg

责编:刘素素、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