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浙江省长兴县,河长和志愿者一起巡河护河。影像中国
图②:宁夏举行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技能大比武,一位选手在比赛中认真操作。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图③: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河道蜿蜒,水草丰美。资料图片
70年来,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上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序幕;80年代,结合技术改造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治;90年代,实施“33211”工程,大规模开展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必须看到,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较重、风险较高的生态环境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人民的热切期待。
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补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北京空气质量预报员程念亮见证蓝天变迁
精准治理 “气质”提升
本报记者 贺 勇
早上7点半,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空气质量预报员程念亮准时进了办公室。
电脑屏幕上,左侧的折线图里分布着16条不同颜色的折线,右侧的数据表上,近百个数据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看得记者眼花缭乱。“把过去24个小时全市的监测数据绘成图表,就可以看出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程念亮一边有条不紊地逐个检查数据,一边迅速记录。
二氧化硫、PM2.5、PM10、臭氧……10余项监测指标的实时数据,从全市监测站点汇集而来。一天24小时,汇集到这儿的数据有近2000条。
程念亮的任务,就是根据排放源的情况、空气污染物起始浓度,加上未来气象扩散条件,结合统计模型、数值模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与同事会商,预测未来24小时、3天、7天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程念亮说,中心与其他科研单位一起,先后两次开展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工作,以确定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和优先次序,这些成果已经在指导北京精准治污,取得明显成效。
“看着首都蓝天越来越多,感到非常自豪,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工作,和大家一起守护美好家园。”程念亮说。
感 言
自2013年以来的PM2.5监测日历图显示,绿色代表的好天气不断增加,深红色代表的重污染天气降幅超过七成。今年前8个月,北京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其中,8月份月均浓度更是出现历史新低,下降到23微克/立方米。
看得见的进步,源于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行动。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重拳出击、实招发力,历经数年努力,北京“气质”不断提升,蓝天“含金量”越来越高。
随着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污染物浓度每降低1微克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肩,为增加北京等地的“颜值”、提升“气质”继续奋斗。
浙江庆元县新窑村河长监督治理不含糊
责任压实 岸绿水清
本报记者 方 敏
“5号门油管漏油,马上维修……”9月初的天气依旧炎热,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竹口镇新窑村,河长林昌敏和平日一样来到亲水亭水坝上检查。发现油管有漏油,他立即上报镇里。
上报完毕,林昌敏打开背包,拿出工具——他自己上手维修了。约莫半小时,林昌敏长舒一口气,“修好了。”
当好这个河长可不简单。管界内有油管,林昌敏特意去学了相关维修技术。只有确保设施完好,才能控制污染,确保水质尽量不受影响。
林昌敏守护的竹口溪是庆元县八大河流之一。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各地开展“五水共治”,庆元在全县推行河长制。除了政府配备的河长,2015年,新窑村老党员林昌敏作为第一批民间河长竞聘上岗。
2017年,政府在亲水亭修建了一个亲水坝,新窑风景变美了。但人流增加,河道保洁问题也跟着来了:水上漂浮物、垃圾都堆积留在闸内,既不美观,又影响水质。为了让环境变得更美,林昌敏常去巡查,遇到大雨天,他就带领工作人员打捞漂浮物。
作河长,辛苦自不消说。林昌敏的手臂、脸庞都被晒得黝黑,但他真心喜欢河长的工作。守护清水,已经成为他的责任和习惯。
感 言
巡河工作确实不容易。正是上万个像林昌敏一样的河长们的努力,使得浙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省控断面占84.6%,全省无劣Ⅴ类断面。
“五水共治”实施以来,浙江扎实落实河长制,累计治理河道上万公里,2万多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而今,清澈的河水成为最美的风景,在浙江密布的河网边走走,人们会由衷点赞。
采访中,林昌敏说,河长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的确,生态文明建设呼唤责任担当,我们要将干劲铆得足足的,把责任夯得实实的,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上海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垃圾投放准确率高
垃圾分类 积极参与
本报记者 田 泓
每月28日,是上海市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垃圾分类志愿者开总结会的日子。刚开完8月总结会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说:“小区开展垃圾分类17个月,居民垃圾投放的准确率达到95%,大家有信心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然而,2018年3月被确定为全区垃圾分类试点时,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心里直打鼓——小区2078户人家,要求大家改变习惯,定时定点扔垃圾,肯定会有不少问题。
依托新建的智慧社区平台,社区将门禁卡实名系统和垃圾房“绑定”,居民刷卡投放垃圾,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刷卡人员、开门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扔对无人来找,扔错随时追溯”,这大大减轻了监管压力。
先进技术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有人抱怨,扔完垃圾手弄脏了,还要赶着去吃早饭;下雨天又要撑伞,又要刷垃圾箱门,忙不过来。于是,居委决定给每个垃圾箱房加装感应式洗手池、雨篷。垃圾箱房上还配了液晶屏,实时显示各类垃圾的分出量,让居民直观感受垃圾分类的成果。
不便、不满减少了,垃圾分类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异味减少,小区环境变美。老赵感慨地说:“正能量激发了,工作就好做了。”
感 言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点多面广,困难较多。然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垃圾分类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
田林十二村垃圾分类见实效,关键在于以精准服务凝聚起了居民参与的热情,正所谓“人心聚起来,垃圾分出来”。
上海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探索实践,为解决环境保护领域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气、创新工作的智慧、热情服务的意识。
宁夏隆德县冯碑村七成农户完成改厕
厕所改造 环境改善
本报记者 禹丽敏
说起旱厕,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冯碑村村民陈晓娟有一肚子苦水。“很想建个跟城里一样的卫生间,既方便干净,还能洗澡。”陈晓娟说。以往面对改厕不小的开销,她只好无奈地叹气。
2018年,好消息传来,隆德县按照自治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把加快农村水冲式厕所改造作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并确定四种改厕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农户不同需求。
今年年初,得知村里要着手厕所改造,政府还有几千元的补贴,陈晓娟第一个报了名。没过多久,整洁明亮的洗手间给了她大大的惊喜——白色的瓷砖地板,崭新的马桶。陈晓娟乐得合不拢嘴:“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盼了这么多年的事,终于解决了,臭味没了,家里卫生也好多了。”据当地干部介绍,冯碑村已有329户村民完成改厕,占到总户数的71%。
隆德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梁龙祥告诉记者,为确保改得好、无污染、用得好,县里制定了项目村改厕细化方案。比如,考虑到当地海拔较高、冬季寒冷,当地政府给每家建成的厕所配备一个电暖设备,防止冬天进水管冻住、冻裂。
感 言
农村“厕所革命”虽是乡村振兴的小切口,却能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
隆德坐落在六盘山下,今年4月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这里世代耕作的农民共享新时代发展红利,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巨变,也体现在改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的变化。
“厕所革命”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切实行动,折射着乡村治理的人文关怀。改厕改出的不仅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更有广大农民的文明新生活。从细微处入手,着力提升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小小厕所,大有文章。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9日 11 版)
责编:夏夏、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