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坚守实业报国 改革创新图强

2019-08-29 13:08: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图①:首班中欧班列从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出发。

图②:红豆集团通用工厂成型车间里,年轻的技术工人正在操控轮胎成型设备。

图③:苏州金鸡湖风貌。资料图片

江苏的70年,走的是一条实体经济不停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从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到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自费办开发区走出“昆山之路”,到苏州工业园区成国际合作典范;从在全国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到展开“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船到中流浪更急,跃上高原待高峰。在新发展理念下,江苏仍有瓶颈亟须突破。

向改革要发展活力,向开放要发展空间。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如今,江苏高水平全面开放有了基本遵循和明确指引。

创新资源

加速集聚

本报记者 何 聪 申 琳

2017年,年近七旬的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决定创办一所新型研发机构,“做了30多年介电体超晶格研究,现在到了成果转化的最好时机。”2018年4月,祝世宁科研团队创办的南智光电研究院,入驻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

南京分布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2018年初,南京提出要建设一座“创新名城”,首要任务是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科研成果项目落地、校地融合发展“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激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祝世宁团队的南智光电研究院,致力于开展新型激光器、激光芯片等先进技术的转化开发等。研究院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机制优势,“人才团队持大股”,祝世宁科研团队的持股达到65%。南京江北新区给研究院提供了1.1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及孵化载体、8000多万元的技术设备等支持。短短1年多,南智光电已研制出一维光维准晶,晶体材料能够用于中红外激光器甚至量子卫星的核心材料。

2018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达35家,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达到476家,其中参与创办的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8位海内外院士。各类研发机构通过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带领孵化企业将销售收入再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形成“科研—转化—科研”的健康循环,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在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如今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近两年间已设立新型研发机构251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2000多家。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南京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将通过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科技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党建引领

发展稳健

本报记者 何 聪 王伟健

在中组部近日组织编选发行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中,位于江苏无锡红豆集团的党建工作经验是《党的建设》一册中收录的唯一民营企业案例。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周海江把红豆60多年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归功于党建。“从1957年的棉花加工厂开始,党建工作就贯穿我们企业发展始终。”

走进红豆党建馆,一部红豆集团壮大史也是一部民企党建发展史。

党组织在身边,能提振企业“向心力”。红豆集团组建了100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293名。党员在哪里,红豆的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在红豆集团,最醒目的牌子,是悬挂于车间的“党员示范岗”;最敬业的团队,是“党员责任区”。据统计,近3年共有60名一线优秀员工被培养成为党员,35名优秀党员被培养成为厂长经理,技术人才中的党员达32%,集中建立党员示范岗139个。

如何将“红色基因”植入企业发展的肌理,筑牢民企发展的“根”与“魂”,是大学教员出身的周海江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提出“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红色动力”;率先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企业党建,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如今已拥有10万员工、两个产业园区、3家上市挂牌公司、3个驰名商标的红豆,成为跑出“加速度”的中国企业样本。

周海江说,把党建与企业经营相融合,就是中国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好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红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之路。

环境改善

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何 聪 王伟健

8月10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长度超过50米的预应力大管桩径直扎入海底,盛虹炼化一体化配套港储项目码头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这是江苏首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740万吨的码头工程,建成后将促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产业联动。

沿着徐圩新区海岸线往南30公里,就到了灌云县燕尾港。码头上,渔民苏长兵满载渔获:“环境改善了,鱼虾也回来了。”

作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连云港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但很长一段时间,连云港饱受小化工之苦。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就曾指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灌南县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2017年以来,连云港痛定思痛,展开环境整治。目前,灌云县和灌南县的化工园区所有排污暗管都已拔除,工艺落后的化工厂被淘汰,环保达标的企业在严格整改之后才能复产。

连云港市委书记项雪龙介绍,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事项连云港全部办结;化工园区关停取缔企业75家;全年空气优良率达77.3%,位居江苏前列;地表水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1.7%。

随后,连云港紧抓产业转型“牛鼻子”,实现了腾笼换鸟,培育了石化、冶金、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推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蓬勃发展。

2018年,连云港市新建项目开工率和竣工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收入质量提高,税收占比80%;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应税销售收入2676亿元,增长13.6%。连云港市市长方伟说,连云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魄力,彻底整治“两灌”化工园区,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台商台胞

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何 聪 王伟健

整洁的车间里,灵活的六轴机器手臂精准地“抱起”厚度不到1毫米的玻璃基板,轻放在气浮式的传送带上,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这是江苏昆山友达光电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的生产车间一景。这座总投资达120亿元的智能化工厂,彻底颠覆了人们固有概念中工厂的定义。在昆山,众多知名台资企业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竞争中持续领先,智能制造蔚然成风,呈现逆势增长的势头。

上个世纪80年代,昆山自筹经费办开发区,招商引资瞄准台资企业。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如今,昆山已经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截至6月底,昆山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达5113个,投资总额达608亿美元,10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

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5年多来,昆山试验区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认为,昆台产业正在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重大项目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台湾地区名列前100名的制造业企业已有70多家分别在昆山投资设立了近百家企业,基本形成了光电显示、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在昆山试验区这片试验田上,产业门类更多,投资领域更广,越来越多的台企投身其中。数据显示,目前台资企业在昆山设立功能性投资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区域总部超过50个。

虽然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市场的压力,但由于转型早,昆山显示出了发展的韧性。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江苏昆山外资外贸依然逆风跑出“加速度”:今年前6个月,昆山新设外资项目33个,新增注册外资4.1亿美元,位列苏州第一;累计完成进出口2640.7亿元,增长2.6%,其中出口1794.2亿元,增长6.9%。昆山市市长周旭东说,外资外贸逆势增长显示出昆山经济总体平稳、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的良好态势。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9日   11 版)

责编:夏夏、童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