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绿水青山 锦绣无限

2019-08-26 14:30: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图①:盘锦市大洼区赵圈河镇的生态小镇。陈允长摄(人民视觉)

图②:丹东宽甸百瀑峡风景区风光。王忠家摄(人民视觉)

图③: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的冬日景观。贺启明摄(人民视觉)

图④:庄河黑脸琵鹭。本报记者 王金海摄

图⑤:锦州东湖公园。资料图片

近年来,辽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辽宁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和农村环保”五大工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补齐辽宁省生态环境短板,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辽宁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

2018年,辽宁城市空气质量水平优良天数达296天,优良比例达81%,比上年增加19天。河长制全面建立,辽河流域、渤海区域等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农村完成厕所改造15.6万座。

辽宁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山更秀,全省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彰武治沙害 荒漠变林海

本报记者 刘洪超

8月的章古台,万亩松林清风拂过,松涛阵阵,鸟鸣虫叫。这个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的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如一道绿色长城,横亘在“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的最南部,阻挡着沙害南下。

提起所受的黄沙之苦,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念叨起了当地曾最为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春天地里刚播完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沙吹跑。即使长出小苗,来阵风就被沙子掩埋了。”这个距离科尔沁沙地南缘约两公里的小村子,差点因为黄沙的侵蚀而全部搬迁。

“彰武的东南便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按7级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仅需1个小时就可抵达沈阳。”曾担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宋晓东告诉记者。

1952年,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成立,由此打响了风沙阻击战的第一枪。1978年,彰武被国家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彰武人民开始了“林业一次创业”,在荒漠上栽植百万亩林木,编织了密如蛛网的“三北”防护林网。

2001年,彰武确定“生态立县、林业强县”战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始林业的第二次创业,沿内蒙古边界营造了宽3—5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沿柳河两岸营造了宽100—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在中南部平原区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和杨树用材林,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营造了水土保持林和生态型经济林。2010—2019年彰武又实施了多项造林绿化工程,10年来累计实施治沙造林68万亩。

截至2018年底,彰武县累计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积15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4.5%。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庇护着全县176万亩的基本农田,基本消除了风剥沙压对农作物的危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县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如今,彰武已是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这颗绿色的塞北明珠镶嵌在浩瀚的沙漠林海之中,熠熠生辉。

庄河环境好 黑脸琵鹭多

本报记者 王金海

黑脸琵鹭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其数量的稳定增长与繁殖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辽宁庄河近年来重视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发展,黑脸琵鹭数量稳步提高,1999年首次发现黑脸琵鹭7只,2013年发现77只,今年增长到近200只。

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黑脸琵鹭只剩下几百只,被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收录至濒危物种红皮书——《亚洲鸟类红皮书》名录中。

目前世界上的黑脸琵鹭有2000余只,仅发现两处黑脸琵鹭繁殖地,其中一处就在庄河石城乡形人坨和王家镇元宝岛的沿海地区。从2003年开始,庄河市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对黑脸琵鹭的保护,使得黑脸琵鹭的数量逐年稳步增长。

记者从庄河港出发,经过40分钟航行,船在距离形人坨1500米的地方停泊下来。形人坨是黄海北部的一个只有0.3平方公里的小岛,作为中国的黑脸琵鹭繁殖地,生态环境非常优越,每年夏季有近百种2000余只海鸟在此繁衍生息。庄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黑脸琵鹭监测站站长战警介绍说,西部1.5海里处就是石城岛,黑脸琵鹭监测站就建在石城岛的东端。自从发现黑脸琵鹭后,石城岛人就自发地将形人坨保护起来,严禁游人靠近岛屿。

据介绍,从观测结果上看,庄河市黑脸琵鹭数量稳步提高,说明庄河沿海适合黑脸琵鹭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保护站工作人员每月根据潮汐情况至少对黑脸琵鹭进行两次监测,每次监测时间至少要两个小时。

黑脸琵鹭每年4月从南方飞来,到达庄河繁殖地筑巢繁殖,7月下旬亲鸟带幼鸟陆续离开繁殖地,栖息在庄河三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沼泽浅水池塘中,至10月下旬陆续飞到南方过冬。辽宁以保护黑脸琵鹭及其繁殖地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黑脸琵鹭习性及其繁殖地、栖息地的综合监测调查、湿地巡护等方法,提升社会化参与保护程度,提高跨部门联合行动的能力,提高公众保护湿地与鸟类的意识。

盘锦乡村美 点亮振兴路

胡婧怡 陈 微

清晨,盘锦市盘山县甜水镇二创村村民马帅认真打理着庭院,把垃圾按可降解、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分好类。“村里的保洁员每天7点准时上门,进行二次分拣后,将垃圾集中到村里的垃圾收集点。过去习惯了被垃圾包围,现在习惯了垃圾分类。”马帅说。

中午,盘锦市大洼区唐家镇北窑村村民毕春辉在自家葡萄架下乘凉。想起过去,毕春辉说,她曾因出不了北窑村哭过好多回,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城,孙女却不愿回来多住,总是抱怨“洗澡没热水,上厕所冬天挨冻、夏天挨咬”。

这几年,毕春辉家几乎成了村里的“样板间”,改自来水、改天然气、改厕所,毕春辉都第一个响应,来参观的村民踏破了门槛。厕所改造时,村里人都有个老观念,饭厅和厕所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56岁的毕春辉却只认准一个理:“国家号召的,咱老百姓不吃亏!”

看到毕春辉家的变化,其他村民纷纷行动起来,厕所入户、垃圾分类,不仅为生活带来了卫生和舒适,也腾出了发展空间。家家修起了庭院,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北窑村成了国家级“美丽新村”。毕春辉带领村里的舞蹈队自编自演,成了盘锦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队。

美丽蜕变,正在盘锦乡村上演。近几年,盘锦坚持“全域、全面、常态、长期”的工作理念,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垃圾分类、厕所入户、燃气进家、污水处理都已成为盘锦乡村的新时尚:垃圾分类形成“农户源头分类+村保洁员上门收集+保洁员二次分拣+企业专业化处理”模式,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市场化已覆盖所有镇村;建成氧化塘511个,118个村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点亮了振兴发展之路。2017年,马帅结束了城里的打工生活回到二创村,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村里环境美了,居住条件好了,城里人都到村里来了,守在家门口一年也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现在北窑葡萄出了名,腰包鼓了,说自己是北窑人很自豪。”毕春辉说。

锦州凌河清 美丽更宜居

辛 阳 戴 畅

“第一次过小凌河,是六七岁时母亲和二姨蹚着齐腰深的水拎着我过来的。河上没有桥,雨大了水淹下来,淹地淹庄稼淹房子。现在,城西修了水库,走在河边东湖公园里就像走在画里,风景美,心里更美。”说起家乡锦州的变化,1938年出生的退休教师孟宪生感慨最多的是母亲河——小凌河的变化。每天早晚,他和老伴还有三五好友会到河边公园散步遛弯儿,赏花观鸟看景。

辽宁西部第二大河流小凌河流经锦州入渤海,其上第一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锦凌水库2009年开工建设,城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向城市年均供水0.98亿立方米,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12年,锦州“两河”(小凌河、女儿河)城区段治理工程正式启动。2014年,锦州将东湖公园改造建设作为幸福锦州建设的重要生态和民生工程。如今,东湖公园成了一座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运动公园。市民或游玩,或运动,或静静观看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的露天电影,或坐在文化广场看一场凌河之夏的精彩演出。一条蜿蜒的滨河路沿河右岸贯穿城市,缓解了交通拥堵,也成了城市的景观路。

孟宪生的三女儿孟利捷女承父业,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她的家也在离河不远的小区里。“一棵树能产生多少氧气、减少多少风沙?东湖里的荷花和鱼怎样共生?”在日常教学中,孟利捷教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建设者接力奋斗,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在每个人心中。”

锦州的河在变清变美,山也在变绿变秀。孟利捷的儿子今年大学刚刚毕业,他说,这两年一放假,他就和同学们登北普陀山、登南山,满眼苍翠,在蓝天下呼吸清新的空气。

山水福地,锦绣之州。党的十八大以来,锦州小凌河、女儿河、百股河“三河共治”,北普陀山、南山、紫荆山“三山共建”,中环、外环、沿海经济带“两环一带”建设,打造满足生态涵养保育的“城市之肺”。70年沧海桑田,“山、水、城”一体的锦州愈加美丽宜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6日   13 版)

责编:夏夏、张荣耀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