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2700毫米中板生产线,见证了重庆钢铁老职工周亚平30多年的钢铁生涯。加热炉、轧机、精整线……周亚平的这台“老伙计”,可是重庆钢铁的“功勋轧机”。黝黑厚重的铁家伙里,每一道缝隙都能让他回想起那些往事。
周亚平1981年进入重钢。“那时老工人经常给我们讲重钢的历史,厚重又辉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根钢轨。“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是我们重钢的钢铁铺就的。”周亚平说。
“重钢的历史,也是不断改革的历史。”周亚平回忆,他进厂没几年,重钢就进行了一次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经理)负责制、自筹资金搞技术改造、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浮动……一系列举措让利润节节攀升,也为当时的国企改革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红火的好日子又过了十几年,但是市场和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进入21世纪后,资源、结构、产能和设备落后等原因下,重钢开始走下坡路。
如何突围?2006年,重庆钢铁启动环保搬迁。然而由于产品结构与需求错配、市场持续低迷、管理粗放等原因,重庆钢铁2011年至2016年实际经营亏损累计达238亿元。
回忆起那段重钢最艰难的日子,周亚平心情沉重:“厂里人心惶惶,都觉得重钢要倒了。工资发不出来,技术骨干一个接一个被挖走。”
向改革要动力。重庆市委、市政府将重庆钢铁脱困列为国企改革攻坚项目,浴火重生,化解危机。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思路,讲求效益优先,跟着市场走。另一方面,激励机制落到实处,将利润和每个员工收入直接挂钩。
2018年,重庆钢铁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71.03%;利润总额17.59亿元,同比增长449.93%。“厂里利润多1个亿,下个月绩效就加1000元,谁不愿意加油干?”周亚平说,他所在的重钢集团中板厂,现在一个月产量能提升到17万吨,以前想都不敢想。“离开的技术骨干,一个个回来了。”
如今,重庆钢铁正在推动智能制造、绿色产业链建设,未来将成为绿色化、智能化钢企。(本报记者 蒋云龙 人民网陈琦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5日 11 版)
责编:刘素素、夏夏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