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苏区红歌唱不完

2019-08-07 03:43:5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洪湖水,浪打浪》是许多人脑海中熟悉的旋律。洪湖地区,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也是历史悠久的红色水乡。

土地革命时期,以洪湖苏区为核心的湘鄂西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最早、范围最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从湘鄂西走出来的红二军团,于1934年10月与任弼时、肖克领导的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组成了红二六军团,并创建湘鄂川黔边根据地。1935年9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初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又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

近日,本报记者跟随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走进湖北省荆州市石首、监利、洪湖等地,伴着一首首红色歌谣,追寻湘鄂西苏区的红色记忆

“洪湖是个红军窝”

位于洪湖市城区的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里,一个贺龙“借枪”的场景吸引了往来参观者。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奉中央之命,在监利的观音洲泊船上岸,迈出了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

鸟枪、土炮、大刀、鱼叉、梭镖、手枪……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游击队员使用的简易作战工具。《红旗日报》1930年的一篇《沔阳苏维埃区域普遍发展》报道:“赤卫队的武装,有快枪、土枪、土炮一千以上。团防局和江防局虽有一千多枪,然震于群众威胁,不敢下乡。”

的确,洪湖民歌《洪湖是个红军窝》这样唱:“洪湖四季渔船多,洪湖是个红军窝,不怕白军岗哨紧,总有妙计踏上坡。白天上街把鱼卖,专把敌情来搜索,晚上船上把会开,群众智谋赛诸葛。游击队长把话说,如此这般把枪夺,指头几划两手一合,大家一起笑哈哈。”

监利县人大常委会原代工委主任李光荣告诉记者,洪湖苏区的诞生有充分的条件。在这里,鱼、虾、菱角、野鸭等可作为重要的物质补给,就不怕敌人包围封锁,而天然的湖区地理没有高山峻岭的阻隔,可施行迂回穿插,是游击作战的绝佳地带。

“共产党教导记心头”

在洪湖瞿家湾和监利周老嘴,都有一条狭长的老街,青石路两侧,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漫步街头,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湘鄂西省交通部旧址等牌匾纷纷映入眼帘。这里都曾是湘鄂西苏区首府所在地。

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龙敏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在公安境内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联县政府等成立,标志着以洪湖地区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纪律严明、军民的鱼水深情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周老嘴镇老正街湘鄂西省委旧址,周老嘴镇逸群小学的退休教师夏昌言向记者讲述了“贺龙买马”的小故事。当年,一位外地客商卖剩一匹难以驯服的马,提出若有人能将其驯服,便将原本值80元的马匹以40元的价格卖出。众人看热闹之时,人群里走出一位高大魁梧的人,提出要试试看。不到一个时辰,这匹马就全没了野性,服服帖帖地驮着它的新主人回来了,这个人就是贺龙。穿着便衣的贺龙坚持以80元的原价买下这匹良驹,并且嘱咐外地客商以后要往根据地多贩些这样的好牲口。

“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一针和一线,不损半毫分。”当年,段德昌在湘鄂西苏区编写的这首《红军纪律歌》,通俗易懂,深受红军官兵欢迎。

夏昌言说,贺龙等红军将士深知人民疾苦,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身体力行帮群众解决困难,践行军民一心的原则,因此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都十分支持。

在石首桃花山,记者看到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树”。这三株亭亭如盖的黄芯树下,红军曾宿过营、练过兵,还在树上写过“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革命标语。桃花山镇李花山村村民刘克树从1988年其父去世后开始守护红军树,至今已有30余年。每天醒来脸一洗牙一刷,刘克树就来查看树的情况。他告诉记者,他会坚定守护红军树的信念,让红色基因在老区人民身上延续,让青年娃娃不忘历史和初心。(本报记者 叶 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07日   第 02 版)

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责编:张荣耀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