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贵安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税务信用云”。资料图片
图②:贵阳市清镇右二村树林花海。资料图片
图③:世界自然遗产地铜仁市梵净山。资料图片
图④:贵州实施“以渣定产”倒逼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图为瓮福集团厂区。资料图片
图⑤:贵阳国家高新区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资料图片
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3位、“中国天眼”落户、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大数据风生水起,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贵州的巨变就发生在这70年间。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节点,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正绘就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
——编 者
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金钥匙”
本报记者 万秀斌 黄 娴
守好护好绿水青山
蓝天白云下,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儿翩跹起舞,游客泛舟湖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美景映入眼帘。
曾几何时,这里人进湖退,生态恶化;现如今,生态和发展双赢,成为贵州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作为“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贵州义不容辞;贵州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脆弱,保护好生态,任务艰巨。
如何守好、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思路日渐清晰:“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色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大生态上升为全省战略部署,与大扶贫、大数据并列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连续10年举办生态文明论坛。
既在“守”上下功夫,更在“治”和“管”上做文章。贵州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印发《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向污染源“宣战”。此外,贵州取消对部分贫困县的GDP考核,增加生态考核指标权重;率先在全国开展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损害终身追责等改革试点。
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效益
走进桐梓县官仓镇,阵阵水果香扑鼻而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园”,红彤彤的桃子、晶莹剔透的李子层层叠叠压弯了枝丫。
“过去种玉米吃饱饭都难,现在种水果能增收致富。”村民李富强感慨。贵州境内山地、丘陵遍布,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长期困扰着贵州的经济发展。
怎么办?新发展理念成为贵州冲破传统局限的金钥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效益。
如何实现?贵州选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山地高效农业,原本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贵州旅游加快发展的优势。“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风行全国、走向世界。2018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贵州经济增速已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高增速的背后,是摆脱高污染、高耗能推动,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中推动节能减排。
深挖“数据富矿”
“大数据让贵州第一次站在了与发达地区同一起跑线上。”5年前,贵州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凭借区位、地理、成本优势,让大数据落地生根。
“大数据是贵州守好两条底线,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贵州省委主要领导说。
5年来,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意见,率先建设首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率先举办数博会并升格为国家级国际博览会,率先建成首个省级政府数据聚集共享开放平台“云上贵州”,率先成立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产业让贵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贵州不断强化对现有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大数据企业的招商力度,强化与大数据融合的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强化对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服务民生、社会治理的融合,大数据相关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长至9500多家,吸引了苹果、微软等世界知名企业,阿里巴巴、华为等全国大数据、互联网领军企业扎根贵州;同时,货车帮、白山云、朗玛信息等一大批本土企业也快速成长。
大数据正成为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贵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贵州在过去两年先后开展了“‘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和“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0%,新经济占比达19%,大数据已经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石头窝”变成“桃花源”
黄 娴 龙章榆
早晨,下起阵雨,雨水滴落在安顺市普定县定南街道陈堡村的万亩桃林。桃树下,村民陈登洲顾不上雨水,握紧剪刀利落地将多余枝丫一一剪下。
今年雨水较往年偏多,加上病虫、冰雹等灾害影响,老陈的10余亩果园只入账3万多元。尽管收成不理想,年过半百的老陈却知足:“与以前日子比,现在的生活好得太多!”
提及以前的日子,老陈满是感慨。普定县境内喀斯特地形地貌占总面积的84.26%,岩石裸露率高达85%,境内石漠化面积大,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当时的陈堡村梭筛组,石漠化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5%,石漠化率高达95%。面对贫瘠土地,老陈和其他村民一样,依靠政府补贴和偶尔外出打零工的收入,过着苦日子。
为填饱肚子,村民开垦荒地,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程度加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就此陷入了“死循环”?
当时,老陈和几个村民率先转变思路,尝试种桃树。1994年,第一批树苗开花结果,老陈的3亩桃树赚了5000多元钱。
种桃能换来真金白银的消息渐渐传开。至此,梭筛村民开始“一个石窝一棵树”的种桃历程。很快,村民种出的桃树渐成规模,绿了山头。
种活了桃树并不是万事大吉。缺乏技术怎么办?县里组织专家来培训,同时还带队出省学习。运输困难怎么办?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修起硬化路和林间便道。市场打不开怎么办?政府协调注册商标、成立梭筛桃园产销协会,建设电商平台。
目前,梭筛桃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飘香省内外。普定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大鹏说,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普定引导、鼓励和支持治理项目区群众投身石漠化治理,并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在努力“造青山”的同时,最大程度为群众发展生态产业“铺坦途”。
大数据让生活更便捷
黄 娴 王 钦
“每星期都会接到七八个‘订单’,方便他人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小笔收入。”家住贵阳市世纪城小区的居民周浩说,每天上班之前,他都会将自家车位信息共享,供有需要的车主使用。
周浩的“共享收益”,源于贵州车秘科技有限公司的“掌上车秘”APP平台。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整合停车场资源,通过APP实现车位可查询、可预约、可支付,用户能根据数据快速找到能使用的车位。
在贵阳,类似的场景应用还很多。近年来,贵阳以打造“中国数谷”为目标,深耕大数据“钻石矿”,突出抓好大数据的聚集、融通、应用,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数据应用孵化,一批批大数据企业茁壮成长,一项项大数据应用成果发布运用,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这里有完善的政策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肥沃的创业土壤,好政策、好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其中。”贵州车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波说,从2015年成立至今,公司先后获得了贵阳的专利申请、物联网发展成果、科技型企业发展等多个项目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解决了不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企业的发展,得益于贵州海量数据的开放。2017年1月,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运行,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近3000个数据集及480余个API资源,达1100万条数据。5月1日,《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施行,为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数据的免费开放,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既减少了我们的调研成本和时间成本,又帮助我们适时调整市场战略和经营方式,真正把数据流通起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冯建波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31日 11 版)
责编:夏夏、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