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一带一路”文化保护应由全民共同参与

2019-07-27 20:15:54来源:海外网
字号:

image.png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单霁翔(曲江出版传媒投资集团 王华/摄)

海外网7月27日电 7月27日至30日,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同时,“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也一并开启。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单霁翔出席“丝路文化共创共享”主题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单霁翔通过分享自己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亲身经历,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切身体会,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仅由政府和专业机构一手操办,只有当人民群众真正拥有了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文化遗产才会更安全。单霁翔还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指出:只有让年轻人接触文化遗产保护,使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跟现代化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一带一路”文化保护才有未来。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的。今天我想用这个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给我的题目是“丝路文化共创共享”。我想试图谈谈我的感想。

大家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末,埃及古老的文物受到了水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动员了30多个国家进行抢救性的活动,得出了一个理念就是——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不是一国的,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如是,诞生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我们国家加入这个公约相对比较晚,一直到1985年、1987年我们开始有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故宫,都是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我们来说,世界遗产这个名字在广大公众中得到传播,人们熟悉,还是在2004年在中国召开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这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平常叫文物,今天文化和文化遗产究竟有什么区别?通过和国际组织的反复协商协调,把每年只有一个文化遗产可以申报的要求,我们做到了极致,每年我们都申报,每年也都成功了。比如2005年的澳门历史城区,2006年的殷墟,2007年的开平碉楼与村落,2008年的福建土楼,2009年的五台山,2010年的嵩山少林寺等到今年大家都知道的良渚古城遗址。

我讲这些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跟我们过去的文物理念有了很大的区别。过去文物是保护那些文化要素,今天我们知道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要素生成的那些文化景观,比如过去西湖保护的灵隐寺等,但是文化遗产把它们全部纳入了保护范围。过去我们文物保护古建筑、古桥、古塔,保护宫殿建筑群、纪念性建筑。但今天保护的内容还包括人们生活其中的、生产其中的地方,比如开平碉楼,比如福建土楼。过去我们保护文物的时候,保护一个点、一个面,但文化遗产保护有更宏阔的项目,比如大运河、比如丝绸之路,这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纳入了社会共同努力后的成果。这也告诉我们,保护文物不是政府的专门工作,而是全民共同要努力保护的任务。

2005年在西安召开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第15届大会,这届大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告诉我们,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固然重要,对环境的保护同样重要。于是,我们开始了更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这些点,像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这么广阔的区域里面,所有的保护项目都和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联系。比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积累了周秦汉唐很多的文化遗存,我们把其中面积较小却非常重要的大明宫做了一个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

考古遗址能当公园吗?这个实践非常艰苦,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说服了对这方面有质疑的人。当时大明宫含元殿已经修好,但是含元殿上面的形式没有真正研究透,但含元殿周围是杂乱无章的房子,大家知道40年代黄河决口,河南老乡走到西安城下,没有本钱进城,就看上了这片广阔的区域,于是就生活了下来,慢慢把遗址的上面铺满了。今天含元殿要开放,周围连旅游的大巴车都进不去,怎么开放呢?当时西安的领导跟我们商量,能不能由国家文物局支持,把含元殿前面的小广场清理出来,让含元殿可以开放。于是就对这样一个范围进行了整治,应该说是很艰苦的,但最后终于成功了。

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整体实施之前,我们把含元殿和广场做了一个宣传展示,是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这里是一个分会场,气势磅礴,甚至把国际古籍遗址保护的中心设在了西安直到今天,所以使我们振奋了精神。我们召开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学术研讨,听取专家意见以后开始了行动。不到一年的时间,按照这样的规划,把大明宫遗址周围19.6公里的范围纳入了整体规划的范围,开始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大明宫遗址的保护行动。

当时西安三分之一的棚户区是在这里,几十家使用一个洗手间,几家使用一个水龙头,生活条件很不好。通过这次整治,在10个月的时间里,把“压”在大明宫遗址上的十万居民移走,把大明宫遗址上“压”的350万平方米的建筑拆掉。并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需要移居民,一般都要保护原住居民,但是这个地方是宫殿的遗址,下面都有遗存,把这些拆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一年时间里,我们拆迁了350万平米的建筑,是全世界独有的一次壮举,才使大明宫今天得以建设遗址公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五个拆迁办公室全都被锦旗铺满了,人们终于可以离开这个生活困难的区域了。于是,2008年10月开始启动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启动建设,今天可以看到大明宫遗址公园呈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文化景观。

我认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首先,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个公园,再也没有被破坏,再也没有被盗掘;第二,是城市获得了一个文化的绿地,城市可以有更多的休闲空间;第三,是居民得到了更好环境和生活的改善,并在附近安排了他们的住宅;第四,是城市的景观得到了展现,十三朝古都在什么地方今天被慢慢展示了出来;第五,是城市更有文化旅游风貌及多种形式的展示,包括博物馆的建设,使得大明宫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于是大明宫一举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大明宫直到今天还在完善,还有人们可以更多参与的项目,考古工作还在做,并且呈现出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在西安其他的大遗址也都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这是15年前的一张照片,当时的秦始皇陵锣鼓喧天,于是我们恢复了它庄严肃穆的景观。汉阳陵建了地下博物馆,得到了古遗址理事会的赞成。还有很多中国的大遗址,西安的经验是不是他们能够来学习,能够实践?我们在西安召开了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这些城市的负责人、市长、市委书记参加参观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的实践。于是,全国很多大遗址公园开始了它的建设,比如西夏王陵遗址、凌家滩遗址相继开工。

这次我们的未央宫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隋唐洛阳城遗址进入世界遗产,玉门关遗址、麦积山石窟等等都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还有良渚遗址,这样我们就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展现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尤其是良渚古城遗址,更是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过去的这些考古工作把这些视为自己考古的目的,当一些地方发现了这些遗址,我们首先进场,用彩条布围起来进行挖掘,有重要遗址的时候申请武警站岗,风餐露宿,把文物认真的挖出来,拍照,送到考古研究单位博物馆,三年五年以后工程完了,恢复地平,去掉围栏岗哨后一切归于平静,但是这和我们旁边的居民,和我们这个村庄有什么文化联系呢?村民的后代应不应该通过这次考古发现,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更有感情?认为这是我部门或行业的专业工作?以前那种方式是绝对不正确的。

比如,2003年1月19日我们陕西宝鸡杨家村的五个农民,他们在村北生产取土的时候,一镐头下去挖出了一个窖,里面是保存青铜器的窖藏。他们赶快报告了文物部门,商量不能把文物分了,也不能卖给走街串巷的文物贩子。他说这是我们祖先的东西,这些应该得到保护,应该交给国家。于是到了保护了现场之后,文物部门挖掘出来一看,共有27件青铜器,件件都是国宝,特别是单氏家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得到了保护。一位农民的母亲说:“我的儿子做了对国家有用的事,我们光荣。”

几个月以后的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把五个农民和他们保护下来的青铜器,带到了北中华世纪坛举办了世纪重大考古发现首展。我们做的准备工作比较仓促,不知道要来多少领导,谁来剪彩合适呢?我让这五个农民来剪彩,我们买了五个大红被面并包装起来,让他们来剪彩,全场非常激动。晚上我请他们吃饭,一位农民说,我代表几个兄弟们感谢国家文物局领导请我们吃饭,我说应该感谢你们,你们保护了国家的文物,这个事件会影响很大。他说我们兄弟几个去过最大的城市就是眉县,宝鸡都没有去过,我说你们应该去罗马看看、去巴黎看看那个地方的文物保护。于是他们去了巴黎,去了罗马。

这个事情影响很大,于是这个地方就出现了奇迹,过去的三年,40多位农民在生活劳动中取土发现了以青铜器为主的文物并主动上缴国家。这样,他们挖的600多件青铜器可以组成一个博物馆,把他们挖出的这些青铜器和11批保护文物的农民请到首都博物馆,进行保护文物成果展。

一个农民说这有五个鼎,件件都是有铭文的鼎,他说这是我们家院子里挖出来的,想挖一个窖,一挖就挖出一个青铜器,后来又挖出了四个青铜器,把屋子的墙都挖裂了,政府把青铜器拿走说给我们修房子,一年过去了,还没有人给我们修房子,我赶快打电话让政府给人家修房子。这个事件影响很大,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颁奖,全国的文物工作者代表给他们致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又召开了陕西省保护文物的仪式,影响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我想是不是应该给这些农民树碑立传呢?应该在村口树一块儿碑,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他们说好,结果我多了一个心眼,我说你们能把碑文给我看看吗?结果我一看里面80%是表扬领导的。我说这跟领导没有关系,是农民自发保护文物才感人的,把这些去掉,只有剩下的20%刻在碑上。

这就告诉我们,当人民群众真正拥有了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文化遗产才会更安全,这就是给我们最生动的例子。年轻人接触文化遗产保护,使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使更多的年轻人有国际视野,能对“一带一路”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博物馆、我们的文物保护单位真正成为人们生活文化的绿洲。我们一代一代在博物馆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一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认知的一代,对博物馆是有感情的一代,这样才是我们的方向。只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跟现代化发展真正的结合起来,我们才有未来。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朱箫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