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简介——瞿独伊

2019-07-24 13:30:51来源:海外网
字号:

1563946290876357.jpg

瞿独伊,女,新华社国际部退休干部,曾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5年,获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俄罗斯联邦总统为中国老兵颁发的“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瞿独伊同志是中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烈士之女,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人活着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当年参加“六大”的正式代表有:瞿秋白、任弼时、周恩来、罗亦农、杨尚昆、陆定一、苏兆征等第一代革命领导人。年仅6岁的瞿独伊随父母一起到会场,曾为代表做掩护,休会时为代表表演。她虽然不完全理解,但她深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今天,唯一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同志。

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工作。为了避免国内白色恐怖的残害,同时也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也很不方便,他们只好忍痛将瞿独伊继续留在原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1935年秋的一天,瞿独伊和儿童院的同学到乌克兰的德聂伯彼特罗夫斯克旅游,她偶然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了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瞿独伊顿时头晕目眩,失声大哭,当即昏倒在地。

1941年,13岁的瞿独伊和母亲杨之华离开莫斯科,从新疆回国。到达迪化,竟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投入监狱,其中包括我党应盛世才之邀从延安派来新疆帮助工作的人员和一些在新疆养病的红军伤残员共150名干部及子女。中共领导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惨遭杀害。敌人审讯杨之华等共产党员,未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材料,策反也未成功,就盯上了年纪最小的独伊。在一次审讯中敌人以诱惑的口气说:“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独伊愤怒地回答说:“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在狱中,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的斗争,要求改善牢狱生活;参加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和抗议活动等等。1946年,中共中央把她们救出来送到延安。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的讲话。

1950年3月,瞿独伊和她的丈夫李何被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瞿独伊和李何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李何的护照是一号,瞿独伊的护照是二号。他们的工作在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开始了。3月12日正逢苏联举行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为了使每个选民都有投票机会,苏联在列车上也设了投票箱。他们便采访了列车上去莫斯科的旅客,请他们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完成了从国外发回的第一篇新闻。

到莫斯科后,他们按总社领导的指示,以介绍苏联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具体经验为主,同时要报道有关中国的消息,翻译一些有关东方问题的权威性理论文章。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困难。有一次,他们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刚好赶上下大雨,他们下了公共汽车,还得走一大段路,衣服、鞋子全湿透了。谈起工作,他说:“你们有些事情不必亲自跑,写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发室即可。”当得知他们既没有车子,又没有通讯员时,对方不禁哑然失笑。他们解释说:“中国目前厉行节约,一切力量都放在建设上。”瞿独伊不仅在工作中注意节约,在生活上也同样要求自己简朴,在给她定薪时,她主动减掉700卢布。当时记者站所用的电视机、收音机和照相机都是自费购置的。瞿独伊生病住院费用要比苏联公民高三、四倍,未向公家报销。在国外工作期间,所得稿费绝大部分她都交了党费。

1952年5月,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进行直接采访非常困难,瞿独伊夫妇争取到陪同该团一起到苏联各地参观的机会。但代表团提出条件,要瞿独伊夫妇帮助他们工作:李何当秘书,瞿独伊当翻译。后来经再三协商,该团同意主要由瞿独伊帮助他们工作,用一个人的劳动,换取两个人随该团参观的机会。瞿独伊夫妇随团到库班、克拉斯诺达尔、阿塞拜疆等南方一带访问。在两个多月紧张访问中,发回10多篇通讯。建国初期中国缺少俄语翻译,所以国内有代表团访苏时,常常借瞿独伊当翻译。甚至周总理访苏、中国驻苏使馆张闻天大使举行宴会和在群众场合讲话时,也由瞿独伊当翻译。莫斯科分社在瞿独伊夫妇的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为了充分反映当时苏联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瞿独伊夫妇夜以继日地工作,翻遍了列宁图书馆的报刊及有关资料,采访了曾到过新中国的第一个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先后向国内发回10多篇消息和通讯,受到总社的通报表扬。

1954年后,组织任命李何为《人民日报》驻莫斯科记者,他可以直接和《真理报》联系,因此采访就方便多了。在这期间,他们几乎跑遍了苏联各地大部分加盟共和国和大的工厂、集体农庄、学校等,写出了数十篇通讯和报道,受到中宣部通报表扬。这些通讯后来汇编成三个集子。

1957年,瞿独伊回国后,接受组织安排到中国农科院工作。1978年,瞿独伊回到新华社,任国际部俄文组编辑、翻译工作。瞿独伊同志工作起来像一团火。不怕艰苦,不知疲倦,也不顾身体,只知道满腔热情地干。她多年忠诚地跟着党工作,养成了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直到老年还一直保持着延安精神,生活极为节俭。1982年,瞿独伊离休。

瞿独伊同志离休后,仍然关心新华社,坚持发挥余热。2016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华社精心拍摄了《红色气质》微电影。《红色气质》以瞿独伊的故事为背景展开,将一张张褪色的黑白照片组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由小见大,由点及面,感人至深,以9分5秒高度浓缩中国共产党95载风雨历程,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2018年清明节期间,新华社制作推出了《国家相册》清明特别节目——微纪录片《天地英雄气》。全片从众多配音网友的感受切入,再次讲述了以瞿独伊和焦裕禄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在本片的结尾,已经96岁高龄的瞿独伊抱病出镜,清唱起国际歌,每一字每一句都缓缓沁入观众的心底。

责编:夏夏、张荣耀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