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教授现为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85-1992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6年赴澳大利亚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女儿在澳大利亚出生获得绿卡,但他2002年在日本完成研究员工作后,主动放弃澳洲绿卡回到母校,一直耕耘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他在科研方面,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在无机固体化学与新能源电池领域创新研究,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
获得的奖励和荣誉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完成人)、第九届天津青年科技奖、第五届柳大纲青年科技奖、2007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8完成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完成人)、天津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侨界贡献奖、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入选天津市第一批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天津市首批杰出人才、2016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完成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主要事迹材料如下:
一、教学方面
他坚持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材料物理与化学》、《能源化学》、《当代化学前沿》、《化学电源》等核心课程,指导《综合化学实验》专业实验课。在教学观念上,以学生为本;在教育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他注重教学改革与启发式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魅力化学、绿色化学、能源化学等科普夏令营指导本科生500余人,培养研究生97人(其中为中西部培养29人)。学生13人次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等荣誉。
以第一作者编著《能源化学》和《化学电源:原理、技术与应用》和主讲《化学与能源》作为核心教材与课程,入选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第八完成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3)。主持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入选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他一直践行“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积极推行科普教育,参编中英文专著《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第五章“无机材料化学”)、《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第八篇第5章节“高能二次电池关键物理化学问题”)、《The Chemistry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1, New Jersey, USA)等;译著《可持续世界的能源》(Energy for a Sustainable World)(Wiley-VCH, 2011, Weinheim, Germany)。他积极组织关于能源化学、高能电池等科普撰写工作,于2009年获得由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颁发的《10000个科学难题》突出贡献奖和“优秀撰稿人”奖。
二、科研方面
陈军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储能材料转化结晶合成与新型化学电源研究,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他针对传统高温固相法难以实现尖晶石室温合成的难题,提出并建立了 “室温-氧化还原-转晶”新合成方法,发展了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室温合成出稳定的导电纳米尖晶石CoMn2O4,替代贵金属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为金属空气电池中尖晶石材料代替贵金属铂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拓展“还原-氧化-转化结晶”合成方法应用于尖晶石、层状等多孔微纳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克服了传统高温固相法需较高温度、较多步骤和较长时间的缺点,获得了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他还采用该方法合成制备了层状金属硫化物材料,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其储钠/镁研究,发展了新型钠/镁离子电池、钠二氧化碳电池。他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多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可充锂、钠、镁电池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爆炸提供新思路。
他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计40项8061万元经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新型纳米结构的高能量长寿命锂/钠复合空气电池” 2017YFA0206700,项目负责人,2809万元)、111引智计划1项(滚动支持,450万元)、天津市科技项目1项、天津市特支计划1项、企业合作项目2项,总经费3683万元;主持完成的项目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智能电网储能用二次电池中应用基础研究” 2011CB935900,首席科学家, 2225万元)、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8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教育部科技项目6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获滚动支持)、天津市科技项目5项、企业合作项目7项,总经费4378万元。在Nat. Chem.、Nat. Commun.、Sci. Adv.、Chem. Rev.、《中国科学:化学》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83篇,他引21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200次,H因子90,为科睿唯安和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多项科研成果被应用;受邀在国内外会议做邀请报告103次。
三、管理方面
作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他紧紧围绕“学科完整、基础宽厚、探索化学前沿、服务国民经济,成为世界一流化学学科”的奋斗目标,大力推动学院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化学创新人才,改革化学课程设置,开设化学类前沿课程。安排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讲授课程,使本科生一入学就能与知名教授面对面,接触到化学最新研究动态,了解国家重大需求,提升科研兴趣,激发创新潜能。开展“我爱实验室”、“我为实验室”等活动,拓展本科生教学国际交流。
加强学院的制度建设,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助力。举办多场“世界一流化学学科”建设座谈会,打造化学及交叉学科的合成制备、功能材料、生命健康发展顶层设计的平台。近年来,学院科研竞争力稳步提高,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明显增强,横向经费比例逐年上升,篇均引用次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为2011计划—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做出贡献,加快了“世界一流化学学科”的建设步伐。
责编:夏夏、张荣耀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