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我找到了我的文化使命

2019-05-22 04:47:1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每逢春节,在伦敦留学的我都会去唐人街吃年夜饭,以缓解印刻在我基因里的对家乡菜的思念。看到热气腾腾的唐人街挂起了大红灯笼,如一幅略带童话般的混杂着东西文化奇妙景象和气味的油画,总是让我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情。我是华夏子孙,我的记忆中,我的眼睛里,我的胃里,都有着一种对唐人街所代表的中国意境的熟悉,对于我,这里尽管地处异乡,但就像一位来自祖国的亲人。

在伦敦的学习打开了我这个戏剧专业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在剧场里,莎士比亚精妙绝伦的故事,品特晦涩却动人的诗意,斯托帕特机智锋利的台词,都让我感受到了戏剧舞台的广阔无垠,在这样的舞台上艺术与生命紧密连接;在这样的舞台上,因为鲜活的创造力,历史得以启发当下;在这样的舞台上,英国人对英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化为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的美好期许。美术馆、讲座、剧场、戏剧、当代艺术……充斥着我忙碌的学习生活,却冲不走我的思乡之情。但是在除夕,我站在唐人街上这种感受更加强烈。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与孕育了我的中国文化的关系。红色的灯笼,红色的门楼,就像我的基因链中的一小段,它们将永久地伴随我的生命。而我,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一个中国戏剧工作者,我能为我的文化,我的祖国做些什么呢?如果有一天我的外国朋友来看我的作品,我希望他们看到的不只是这红色灯笼、红色大门,而是我们千千万万青年人用我们对自己历史的传承、用自己的力量、知识和对生命的理解去创造鲜活的中国文化。这样他们所看到的艺术创作将会是真实的和真诚的。可以说,异乡唤起了沉睡在我心中的爱国热情。当我的老师问我是否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回国工作时,我的答案坚定而干脆:“当然!”

于是,去年秋天,我高兴地接受了中国福利儿童会艺术剧院的邀请,得到了在这个由宋庆龄创办的国家院团执导儿童剧《孩子剧团》的机会。这是一部有历史的舞台剧,讲述了一群抗战中出生在上海石库门的孩子,其中最小的9岁,最大的13岁。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组成了孩子剧团,从上海出发,途经一万多公里,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宣传抗日的传奇故事。

第一次阅读剧本的时候,我眼含热泪同制作人表达了我参与这部作品创作的强烈意愿。这部话剧吸引我的,除了剧本里的精彩故事、传奇人物,还有剧本中那令人感动的“孩子”前辈。剧中人物的故事堪称传奇,这些年纪不大的“孩子”用自己的歌声、用自己的戏剧,扛起了保家卫国的旗帜。他们当年的大义之举,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同是学习戏剧的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激励人心的勇气和使命感,就像是跨越了时空的对话。这不就是我在伦敦经常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吗?学习戏剧,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最美的故事,不就是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最值得传承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给观众吗?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仅仅是个人创作热情的一种实现,才能更富有意义。

当历经小半年的筹备、案头工作、主创会议、排练;当《孩子剧团》正式演出时;当看着小观众们专注地望向舞台,还一边向身边的爸爸妈妈询问共和国的历史时;当看着他们和舞台上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剧团》将是我带着在英国所学的沉甸甸的收获,同我热爱的祖国、我热爱的故乡、我热爱的文化的一场对话,这会是一场长久而有趣的对话。我的所学找到了意义,作为中国青年我也找到了我的文化使命。

(作者为话剧导演鲁伊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2日   第 02 版)

责编:刁世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