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李艳华——扎根黑土地的“金豆娘娘”

2019-04-08 21:25:51来源:东北网
字号:

东北网4月8日讯(记者周秘)她是农民的“科技好帮手”,是科技扶贫的“践行者”,更是中科院东北所的轴心一骨。30年来,她先后育有10个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并成功转化1860万元。在东北地区第三、第四积温带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增产大豆20亿斤,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40亿。她30余载扎根黑土地的钻研精神诠释了一名爱国者和奋斗者的赤子之心。她就是被称为“金豆娘娘”的李艳华。

李艳华。

“金豆娘娘”是农民的“好帮手”

在海伦,提到李艳华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到“金豆娘娘”,几乎是家喻户晓。

李艳华为了大豆育种事业,吃苦耐劳,放弃了许多节假日,“五一”“十一”她从没休息过,周六、周日也常常忙在田地里。初夏的试验地里,一株株、一行行、一排排的大豆植株生机盎然,分枝的、主茎的、荚密的、大粒的……试验区布满了她的足迹,她经常起早趟着露水在地里授粉;中午顶着烈日在地里调查;傍晚忍着蚊虫叮咬还在地里去雄。她在试验地里经常忘记时间、忘记劳累,甚至忘记饥渴,痴迷地在地里调查、记载、选种。

除了自己繁重的科研工作,作为本区域知名的农业专家,李艳华专门组建的微信群,每年都接到成千上万个农民和企业的咨询电话,她都力所能及的一一解答,默默地承担着自己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一次,一位农民自家种的40多公顷大豆出了问题,打电话给李艳华,希望她能到地里做技术鉴定。李艳华乘坐汽车3个多小时,到达红星农场三分场后,由于路况差,只好改坐四轮拖拉机,一路颠簸,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足足又走了一个多钟头才赶到目的地。已经疲惫不堪的李艳华,马不停蹄地又开展了三个多小时的现地调查,情况明了了,原来是所购买种子的不纯,导致了出苗不齐不壮。这位农民激动地说:“李老师,你不愧是我们农户的金豆娘娘!”从此,百姓都知道松嫩平原上有个替庄稼人排忧解困的金豆娘娘。

“论文写在大地上、课堂办在农田里”

“我之所以坚持近30年服务辽阔的黑土地,动力是我本人的‘初心’。”李艳华说,“我学的就是农学,‘学农、爱农’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最大价值。”

李艳华与农业有不解之缘。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读的是农业大学,工作在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她的人生始终与“农”字紧紧相连。她用一生致力于大豆育种研究,30年来,她把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寒地黑土。为取得先进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她走了多少路,到了多少地方,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挫折,实在是记不清了。

有人评价李艳华是将论文写在大地,将课堂办在田间。开展大豆新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了李艳华研究员的本职工作了,她说一个科研人员不但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超强的科普能力。几年来,她通过农民夜校,科普之冬、田间短训等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上百期,培训数千人次。累计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种子1060公斤、消毒药580公斤、病虫害防治6300亩,为贫困户节约生产成本136000元。

累累硕果造福地方百姓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将“东生1号”“东生7号”大豆品种列为第三积温带主推品种。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2017年把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规划新增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增加优质食用大豆种植面积。这对东生系列大豆品种的培育者李艳华研究员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意味着对她多年来大豆常规育种成果的认可。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圈的知名,在于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之高,她培育的10余个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已经全部市场转化,获得品种转让资金接近2000多万元,这些品种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增产大豆超过20亿斤,为农民增加效益多达40亿元。

名词解释:

【去雄】:在作物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中,为了配制杂交种,用一定的方法去掉母本雄蕊的方法,称为去雄。

责编: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