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丨唐代西域的饺子与馄饨

2019-02-03 17:15:49来源:海外网
字号:

许多中国人有除夕晚上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历史悠久,传说众多。其一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看到许多百姓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目睹此景,非常难过,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就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包在面皮里,捏成人的耳朵状,放进锅里煮熟,分发给穷困的病人。

张仲景关爱病人,大年三十还在为患者送医送药。为了纪念他,后人在喜迎新年的同时,除夕夜按照“娇耳”的样子制作面食,大年初一早上煮了来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由此形成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另外一个称呼为“扁食”,据说这个词在宋代就已出现,是饺子传到北方草原后,蒙古族对它的称谓。因蒙古族性情豪放,饺子也被包得馅多皮厚。后来,蒙古族把饺子带到了世界许多地方,当时的俄罗斯人、哈萨克人、朝鲜人都会包饺子。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饺子

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刘若愚的太监撰写了《酌中志》一书,书中介绍了很多宫廷习俗:“初一日正旦日,五更即起,焚香发炮。饮食椒柏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这一记载表明,在明代就有了在饺子里藏钱的习俗,谁吃了这个藏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这个人在新的一年会大吉大利。

饺子在新疆的流传历史也十分悠久。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发现了饺子。饺子长约5 厘米、宽1.5 厘米,保存得比较完好。这些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只是小了一些。

至今,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依然称饺子为“扁食”,而生活在新疆喀什、和田等地的维吾尔族称饺子为“居娃娃”。

馄饨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维吾尔族称为馄饨“曲曲儿”,里面的馅以羊肉和洋葱为主,此外还有苜蓿馅和红苋菜馅等,都非常好吃。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馄饨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馄饨的历史更为悠久。《庄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世界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样,没有眼耳口鼻七窍,整个人就是一团大肉球。后来,有两位代表时间和空间的神给混沌凿开了七窍,世界出现万物,并且变得丰富多彩。学者叶舒宪认为,吃馄饨的礼俗与道家的创世神话密切相关。据《食物志》记载:“馄饨,或作浑沌”;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依据造字的规则,“混沌”是食物类,后来改换了偏旁就成了“馄饨”。

早在唐朝,新疆吐鲁番人就已经吃上香喷喷的馄饨了。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了几个馄饨,质地为小麦面,长约3厘米、宽1.9厘米,虽然它们看上去很陈旧,但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迄今最古老的馄饨实物。

饺子、馄饨等具有浓郁中原汉文化特色的食品出现在新疆古墓中,反映了古代中原饮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来源:国家民委

责编:彭宁铃、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