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民生 点滴暖民心(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周年述评之四

2019-01-06 05:52:46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补短板、促公平

带来美美的幸福感

“2015年高铁通到家门口了,大家养蛙、做笋干、开农家乐,第二年我们村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我现在年收入都20多万元啦!”

江西上饶县五府山镇毛楼村村民何金文,一说起脱贫致富就特别开心。

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脱贫攻坚战冲锋号更嘹亮,全国累计减贫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至2017年末的3.1%。

5年来,社会事业改革着力补短板、促公平,为百姓带来美美的幸福感。

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迈开大步。从提高重点大学的农村子弟招生比例,到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制定城乡统一的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截至2017年底,全国82%的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建设健康中国,补齐医疗短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2016年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保整合,2017年城镇地区85.1%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88.9%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坚实。

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从最难改的地方入手,改革力度之大、效果之好超出预料,赢得人们由衷点赞:

如厕不再愁。2017年,城乡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91.7%和45%,分别比2013年提高2.4和9.4个百分点,“厕所革命”等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明显。

行路不再难。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一批断头路、梗阻路相继打通,一批旅游路、产业路相继通车,一批“赶集列车”“乡情慢车”等公益扶贫列车成为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金火车”。

办证不再烦。暂住证变居住证,积分可入户,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户口本不再成为阻隔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墙;异地办身份证、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公安改革全面深化,让考驾照、车检等更便捷。

筑底线、上水平

带来稳稳的安全感

“多亏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我再也不用两地跑了。”

65岁的李松俊退休后到北京与女儿同住。由于患有冠心病,老李多次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以前都得全额垫付费用,再拿单据回老家报销。现在异地医保直接给报了3.9万多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创新,着力筑底线、上水平,带给百姓稳稳的安全感。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这5年,我国“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织就世界最大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同时,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四连增”,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增至2018年的490元。

安居工程建设紧锣密鼓。5年来,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惠民政策相继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1亿多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2017年,城乡居民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或砖混材料结构住房的户比重为93.5%和65%,分别比2013年提高1.7和9.3个百分点。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不断完善,筑牢底线。从提高低保、优抚等标准,到建立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从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到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5年来,我国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平安中国”建设全面推进。2017年,我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分别比2012年下降51.8%、43.8%,安全生产领域连续实现事故总量、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量大幅下降。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刘志强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6日   04 版)

责编:汪梦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