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选登

华文图书成为联结两岸的精神纽带

2019-01-04 17:13:21来源:人民网
字号:

华文图书牵两岸,血脉相同紧相连。1988年10月,在海峡两岸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地区出版界人士冲破阻隔,参加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在上海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这是两岸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书展,也是台湾图书首次在大陆集中展出,从此,拉开了两岸出版文化交流的序幕。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原理事长陈恩泉先生曾是第一批来大陆参展的台湾出版业者。近年来,他多次接受笔者采访,从他自信的笑容里看得出有一种责任,一种期待和对华文图书推广的执着。

蓦然回首,那一幕幕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陈恩泉先生跟笔者讲述当年的情景时,仍感慨万千。陈恩泉出生于台湾,他的祖辈早年从福建泉州到台湾定居,传到他这里已是第八代了。1973年,他在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工作,喜爱华文书的他认为:两岸同文同宗,却因一海相隔,不能到蕴育了五千年灿烂中华文化的海峡对岸去探索去感受,这让他内心感到深深的遗憾。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海峡两岸人们的心,也让陈恩泉终于看到了希望。1987年5月,杨尚昆率团访问美国时,在纽约市举行的一次午宴上,他向出席宴会的台湾出版业发出邀请,希望台湾出版业能够到大陆来举办书展,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正是有了那次会面,让陈恩泉赴大陆交流的心更加坚定了,两岸交往虽然隔绝多年,但同属中华文化的血脉没有被割断。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隔绝的状态,但台湾当局仍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那个时候,台湾的团体要去大陆参展是一件非常敏感的大事。陈恩泉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应该到海峡对岸看一看。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的人们听到陈恩泉的想法后,内心忐忑不安,毕竟海峡两岸隔绝了近40年,和大陆的同行彼此还很陌生,也担心到大陆将发生不测,还有的人担心到上海之后,这辈子不知能否再回到台湾。

陈恩泉听到这些疑虑,仍坚定地认为海峡两岸应尽快在一起举办图书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尽快增进两岸人之间的了解。通过他的不懈努力,1988年10月,他率领一支12人组成的台湾出版界代表团,怀揣着在台湾写的“私人保证书”,分别从香港、日本转机降落到了上海虹桥机场,与以探亲名义赴大陆的同仁会合,书籍则是由香港书店业友人倾库提供,由此,两岸出版界突破阻隔,为开启两岸图书的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是继1949年之后,成为两岸分隔近四十年后,台湾地区第一个以行业团体的形式正式来到大陆交流的代表团。当时,这个活动立刻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纷纷以大篇幅做了报道,迅速传遍海内外华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每次陈恩泉跟笔者谈到首次去上海参展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时,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他激动地对笔者说:“当时为了能如期到上海参加活动,在通讯极不方便的情况下,我们都是用电报或书信的方式联系,比较费时间,就连我们第一次见面,面对镜头如何握手,该讲哪些话等细节都很慎重。毕竟我们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有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次我们接触到大陆许多出版界的文化名人,毕竟都是中国人,语言相同,没有沟通上的障碍。”

自从在上海举行首次图书出版交流后,大陆海协会原会长汪道涵多次主张同文同种的两岸人应扩大文化交流,尤其是出版交流。从1990年开始,台湾出版界每年都派人前往大陆各地交流,陈恩泉先生也成为海峡两岸出版界众所周知的人物。

这些年来,两岸关系曾经历了风风雨雨。让陈恩泉先生欣慰的是,两岸的出版交流从没有中断过,从过去彼此存有顾虑,到互相理解及培育深厚的友情;交流规模也从小到大,人数从少到多,在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互动进程中,出版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消除隔阂、寻根问祖方面,华文图书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岸一家亲,同属中国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文/仇秀莉)


责编: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