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选登

不忘“幸福”初心 牢记“复兴”使命

——一位“80后”台胞对《告台湾同胞书》的体会

2019-01-04 17:12:13来源:人民网
字号:

1979~2019,两组普通的数字组合,串连起了中华民族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四十度春秋,四十年家国。作为一名“80后”第三代台胞,我虽然没有完整经历这40年的峥嵘岁月,但也切身感受到了周边生活变化、时代变迁。

作为第三代台胞,我不能忘却“两岸坚冰破”。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一声“亲爱的台湾同胞”,消融了分隔两岸的“坚冰”,牵起了海峡咫尺的渊源。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会讲老家屏东的故事,我们祖上世代务农种植甘蔗。解放后家里也是开水果店。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台胞”身份下放农村改造,父亲也跟着“插队落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爷爷和父亲落实政策,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生活,安置在镇里合作商店。1987年11月2日,在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呼吁以及台湾同胞的强烈要求下,台湾当局允许部分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从此“乡愁”不再是一张小小的邮票,隔绝两岸同胞的闸门终被打开。爷爷兄弟姐妹5人,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他最小。1938年背井离乡来到大陆谋生,1949年后与岛内家人联系中断。1988年,50年后回到屏东老家,见到他唯一健在的姐姐时,抱头痛哭,分也分不开,那是割不断的亲情,分不开的血缘。

作为“台胞”青年,我难以忘怀“两岸天堑通”。1992年10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九二共识”,用行动证明了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我记得学生时代印象最深的是逢年过节苏州市台联组织我们的台胞聚会,给我们发助学金、奖学金。我老家苏州市甪直镇90年代初期就来了很多台资企业。1994年,知名卫浴品牌——台湾和成卫浴的团队在镇郊一片荒地上建起了工厂最初雏形,现在已经成为了和成主要生产基地。“台式”元素已经深深融入到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我也有幸参加了2004年首届海峡两岸学子“青春中华,龙脉相传”等活动,结交了很多来自岛内的朋友。

作为“台胞”骨干,我更能体味“两岸一家亲”。2005年4月29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60年以来首次会谈。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双向通邮、通航、通商。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2018年2月28日,大陆发布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参与组织策划了2017年“分享与建言——我的两岸婚姻故事”主题联谊活动,2018两岸婚姻家庭休闲旅游产业研习班。最大的感受是两岸有缘青年用他们的幸福生活真实而生动地诠释了两岸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年轮有一个年轮的重任。1938年第一代台胞的爷爷只身一人来到大陆谋生,那时的中华民族正苏醒过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代台胞父亲他们兄妹3人出生,那时的中华民族开始站起来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三代台胞我们姐妹4人出生,那时的中华民族开始富起来了;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8年3月,我家老二的出生,让第四代台胞充实到6人,此时的中华民族正强起来。从1938年爷爷开启“邱家”大陆一脉到2018年“邱家”大家庭20人,13个台胞。

四十不惑,岁月不老。2个40年的时光年轮,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的变化;2个40年的时代际遇,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今天,“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革初心在召唤,“为民族谋复兴”的两岸使命在召唤,我们唯有捋起袖子加油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我们的激情、梦想和奋斗点亮乡村振兴的星空,为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文/邱峰)


责编: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