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南京!勿忘“12•13”!

2018-12-13 07:41:24来源:新华社
字号:

1.jpg

遍布全城的历史古迹

镶嵌在重峦叠嶂之间的庙宇楼阁

临湖而设的茶亭、莲花盛开的湖面

一座大桥联通长江两岸

......

这是每个人印象中的南京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文学、艺术和政治之都

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2.jpg

在南京

孕育了中国古代书法

和绘画的闪耀明珠

流传出“六朝”骈体文的清秀隽永

也正是在南京

孙中山宣誓就职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3.jpg

千百年来,这座城市

印刻着时光变迁的历史轨迹

通透着中华文明的涓涓长河

然而

81年前的今天

这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4.jpg

1937年12月13日

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

翻开了中国近代史上

最沉重的一页

5.jpg

大量平民及战俘被侵华日军杀害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据统计

至少有30万人

没能等到秦淮河畔

下一个温暖的春天

6.jpg

81年过去了

今天是第五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我们回顾三个故事

触摸历史深处的深重苦难

感受她的

顽强、坚韧与不屈

7.jpg

1

惨烈与悲壮

“全体战死”血战到最后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南京城东南的光华门巍然伫立

那里是当年最激烈的战场

日军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

试图打开突破口冲进城内

却屡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

教导总队谢承瑞团

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

9.jpg

为了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

整排整连成建制的中国官兵

前赴后继

在短短数小时内壮烈牺牲

10.jpg

为了消灭城门洞中的敌人

谢承瑞提议在入夜后施以火攻

城门里的敌人被烧死、熏死大部

但我军也伤亡惨重

谢承瑞也被火烧伤

11.jpg

他给身处武汉的妻子信中写道

“中枢决意守城,余意甚慰。

杀敌效命,在此一举……

此次战争,造出多少世间惨事。

期望倭寇早日肃清,山河亦然无恙。”

12.jpg

当战斗再次打响

日军飞机也来助战投弹

谢承瑞因烧伤而发起高烧

但他依然坚守在城头督战

13.jpg

直到司令部转达了撤退命令

始终紧绷神经的谢承瑞

才突然像松了线的风筝一样陷入昏迷

纷乱中

谢承瑞不幸壮烈牺牲

14.jpg

光华门一战

据日军第6师团战史记载:

“敌人是以‘全体战死’为口号

一直血战到最后”

这是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

面对侵略者的黑云压城

守护者们的背后是父老乡亲

脚下是挚爱的土地

他们唯有前仆后继、万死不辞

2

身中37刀成为“活证据”

生死诉讼只为侵略者承认罪行

日军侵占南京后

李秀英因怀有七个月的身孕

无法随丈夫撤离

只能与其父在地下室避难

然而

已经丧心病狂的日本兵

没有放过南京任何一个角落

15.jpg

他们闯进地下室图谋强奸李秀英

性格倔强的她与三个日本兵殊死搏斗

脸上、身上、肚子上被刺了37刀

日本兵走后

赶回来的父亲

设法将奄奄一息的她送进医院

经过医生的抢救虽保住了性命

腹中的胎儿却不幸流产

16.jpg

李秀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也成为那段悲惨历史

最有力的见证人

1995年

劫后余生的她

成为战后第一位赴日

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向普通日本民众展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17.jpg

每一次讲述的过程

都等同于将她内心的伤疤

一次次无情地掀开

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李秀英继续向前的脚步

她说:

“不仅我说,还要让我的子子孙孙说,

说到日本认账为止”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

李秀英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用自己的血泪遭遇

控诉着当年的魔鬼行径

不为任何赔偿

只为争回应有的公道

18.jpg

然而

没有等到胜诉判决书的那一天

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

“那么多的罪行罪证

他们不承认,我这口气咽不下去”

这是她向日本法官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19.jpg

2005年1月

东京地方法院判处松村俊夫等被告

向李秀英老人赔偿名誉权损失

老人去世后48天

女儿来到她的坟上

把判决书烧给了她

20.jpg

“能到日本法庭证明南京大屠杀真的存在,

那就足够了。”

这是李秀英最根本的心愿

这是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纵然历尽万难

也要用公道告慰同胞

让真相昭示明天

3

他有7个父母,6个名字

花了60年“回”中国故乡

“在我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

长着中国人的肉”

他叫中岛幼八

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21.jpg

他一生拥有7个父母,6个名字

中岛幼八、来福、陈庆和、

李成林、赵成林、中岛思华

一个名字,就是一段人生

出生于二战期间的中岛幼八

幼年随父母作为“日本开拓团”

成员来到中国东北

日本战败后

他在濒死边缘被中国农民搭救

被养母和三任养父相继抚养

在中国农村作为“来福”长大

“来福”渐渐长大

侵略者后代的烙印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

在矛盾中

他一次次拒绝了生母让他回国的召唤

25.jpg

中国红十字总会给生母的回函

后来,他的中国老师告诉他

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回到日本可以为日中友好做贡献

少年的心结才逐渐打开

16岁的他无暇和养母告别

就匆匆登上了遗孤回国的最后一班船

这艘船正是15年前载着他们一家四口

来到中国的白山丸号

船渐行渐远

他第一次感受到远离故乡的滋味

一边是生身祖国 ,一边是情感故乡

两个国家就像他的两个母亲

同样地无法割舍

在久居日本的年月里

他把名字改成了中岛思华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他用日中两国文字写下自传《何有此生》

写尽了他的中国父母乡亲、老师同学

他带着书从日本一路坐飞机、汽车、拖拉机

穿过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

穿过一生的回忆

终于回到了养父母的坟前

他用15年回到了日本

却用了余后的60年“回”中国

他怀念的是大洋彼岸的心灵故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千多日本孤儿遗留在中国,

收养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超过一万人

他们说:

“日本是祖国,而中国是故乡

不能忘,因为那是为历史负重前行!”

这是善良包容的中华民族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

也要点亮一盏善意的明灯

星星点点汇聚在时光的长河里

播种下最珍贵的良知与和平

29.jpg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那些伤痛,永远难以抚平

那些记忆,注定无法湮没

30.jpg

今天

千年金陵在落日余晖映照下

依然巍峨庄严、秀美多姿

31.jpg

当年

发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

以及一个伟大民族的

英勇、坚韧和包容

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32.jpg

勿忘南京!

勿忘她绵延千年、

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

勿忘南京!

勿忘她遭受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的沉重苦难

勿忘南京!

勿忘她坚韧不拔的勇气和

自强不息的力量

33.jpg

今日抬首

再见她挺拔身姿

历史永远书写在那儿

中华民族永远站立在这里!

作者:李永锡、徐祥达、孙晓辉、兰恭来、雷雯雯、林思齐

责编:刘素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