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高铁】江西南昌:铁轨上的“诗与远方”

2018-10-31 14:58:38来源:央广网
字号:

央广网南昌10月30日消息 从拥挤缓慢的绿皮车到宽敞快速的高铁,一趟趟列车不仅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铁路发生的巨大变化。近日,记者跟随中国铁路总公司“发现最美铁路·探秘环湖高铁”系列采访活动,走进江西省南昌市,亲身感受了交通事业发展为“天下英雄城”带来的便利与温情。

“红土情”服务台:一枝一叶总关情

面容亲切、眼含微笑,“80”后姑娘李军在南昌火车站“红土情”服务台前耐心解答着旅客提出的问题。

图为李军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从2008年来火车站工作起,李军已经在服务台“站满”了十个年头。对于大多数乘客而言,有问题找服务台咨询已经成为“惯例”,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绝大多数时间都要站着工作,且经常要回答上千旅客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是李军工作的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到耐心应答,始终如一,接受采访时,李军告诉了记者“秘籍”。

在李军看来,“微笑、换位、真诚”是自己保持工作水准的重要经验。微笑能够在情感上与旅客进行沟通交流,换位思考则更能尊重和关爱旅客,而只有真诚地为旅客着想,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老司机杨斌:铁路改革发展四十年见证者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动车、高铁;时速从40公里、120公里、200公里,再到300公里,高铁司机杨斌的工作历程,也是铁路改革发展四十年的缩影。

今年47岁的杨斌是原铁道部第一批动车司机,也是南铁首批高铁司机,从1988年踏进火车驾驶室当上司炉工开始,已经工作了三十年。“那时还是蒸汽机车,开火车又脏又苦又累”,谈起开火车的经历,杨斌感慨万千,“火车速度很慢,从南昌到九江130多公里,要开6个小时”。

图为南昌火车站外景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铁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火车的更新换代为旅客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杨斌越来越热爱自己的职业。“铁路发展太快了,对司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追赶得上时代的列车”,杨斌说。

向塘长轨基地:一根钢轨背后的安心与诗意

“一路向前乘风破浪在心间,用这双手让火花闪耀天边,精益求精成就高铁这名片,我抬起头发现未来在面前”,如果不是穿着工服,很难想像面前这个28岁出头,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文艺青年”万文超从事的却是高铁线路钢轨打磨的工作。

“对钢轨进行打磨,就相当于大厨做菜的时候都喜欢在豆腐上切东西,我们也就是在豆腐上放一张纸,然后在纸上作画,不能把纸划破了”,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工务机械段钢轨打磨车班的工长万文超道出了高铁线路钢轨打磨作业的艰难。

图为万文超吉他弹唱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高铁时速不断加快的同时,焊接头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高铁运行的安全。记者在鹰潭工务机械段向塘长轨基地看到,100米长的短钢轨经过除锈、焊接、打磨等一系列工序后,形成一根根500米的长钢轨,这些钢轨将运送铺设在武广、京沪、沪昆、杭深、合福等多条高铁线路,为我国高铁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提供安全保障。

在向塘长轨基地,记者还注意到,一根根钢轨历经淬炼“整装待发”的同时,基地内也弥漫着“诗意”的气息。用13根钢轨组成的“长轨长”塑像巍峨别致、废旧钢轨等组成的钢琴可以弹奏出曼妙的乐曲、灭火器改装而成的编钟有趣典雅……在这里,既有“一个焊头等于一千个人头”的严谨,也有钢轨背后的浪漫诗意。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中国铁路事业发生巨变的四十年。车轮滚滚,带来的是越来越便捷的出行体验,也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打造出了中国经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眼“名片”,闪耀历史舞台。(记者  王子衿)

责编:纪爱玲、耿佩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