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东:“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

2018-10-30 16:04: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贾秀东.jp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海外网/付勇超 摄)

海外网10月30日电 30日,2018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博鳌举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发表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一带一路”的“是”与“非”,要让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用时间证明。

“我个人同‘一带一路’的缘分还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牵线搭桥的。”贾秀东在演讲伊始这样表示。他提到5年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写到新的“丝绸之路”将有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局面。而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规模、进度,还是成果、影响,都远超出最初人们最大胆的想象,成为全国热门话题和全球热点议题。

如何解读“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什么?“一带一路”不是什么?对于这个“是”与“非”的问题,贾秀东认为,首先,“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

原文如下:

“一带一路”的“是”与“非”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个人同“一带一路“的缘分还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牵线搭桥的。5年前的9月13日,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题为《两条丝路 一样精彩》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分享我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看法。当时我写到,这两条“丝绸之路”,一个靠陆,一个向海,所经地区在我国外交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陆上“丝绸之路”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新的“丝绸之路”将有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局面。

这是我当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猜想,或者说更多的是“猜想”,因为当时“一带一路”的概念和倡议还处在酝酿、孕育之中。5年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再次给我机会,分享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看法。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规模、进度,还是成果、影响,都远超出我最初的猜想,相信也远超出最初人们最大胆的想象。以“一带一路”为主题,通过文献搜索引擎“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以发现,2013年只有两篇收入,2014年超过1000篇,2015年则达到13000多篇,之后每年文献都有一两万篇。国际搜索引擎查询“一带一路”也都有几十万条的查询结果。

显然,“一带一路”已成为全国热门话题和全球热点议题。这一倡议,由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中国各部门各省市各行业一起响应、挥洒,迄今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参与。对“一带一路”如何解读?“一带一路”是什么?“一带一路”不是什么?对于这个“是”与“非”的问题,相信在座各位都会给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国际上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如果说一千个观众,或者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一带一路”建设这个中国外交的大手笔,中国史和世界史上的鸿篇巨制,不断续写中的史诗般的故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几年对“一带一路”实践的观察,我对“一带一路”的“是”与“非”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一带一路”提出以后,国际上一些人的最大质疑在于,“一带一路”会不会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扩张工具,有的人甚至把“一带一路”比作冷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一带一路”背后没有什么阴谋,这是一个“阳光倡议”,将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区域发展战略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各领域互联互通,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全球有效需求,既帮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帮助巩固世界经济复苏的总体态势。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能够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主色调是合作共赢,不带意识形态的地缘政治的色彩。

第二,“一带一路”形式上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排外“小圈子”。“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每年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数以万亿美元计,中国一家根本包办不了,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国际机构也不可能包办,需要大家携手一起干。中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国主张中外发展战略对接,反对相互排斥,因此“战略对接”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商讨“一带一路”合作时的一个关键词,也是“一带一路”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各国即使有问题有分歧,大家可以商量着办;即使有竞争,也是基于相互尊重、基于规则的良性竞争。“一带一路”会照顾到每一个参与方的舒适度和实际需求。“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是封闭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愿意,每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都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机会、位置和作用,都可以添加进入这个“朋友圈”。

第三,“一带一路”形态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国际公共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实体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们最初都关心“带”有多宽,“路”有多长,大家在猜测哪些国家、哪些项目会包括在内,哪些会排除在外。的确,“一带一路”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的,其进展体现在物质层面或者说器物层面、有形层面。同时,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的语义上广泛、模糊,界限上不确定,没有固定成员、固定项目,组织上缺少机制化。实际上,“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式看重多样化,没有规定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互动的合作进程,是新型全球化模式的代表。“一带一路”提供的不仅是具体的合作项目,更多的是一种国际合作平台和渠道,而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原则、理念、精神。“一带一路”是虚与实的结合,有形与无形的结合,不是固定的多边机制却胜似多边机制。这种形态颇有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味,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的外国学者称,这种形态也许就是“一带一路”现在与未来得以成功的诀窍之一。个别国家要反对、遏阻“一带一路”,却无从下手,反而自我孤立。“一带一路”也不因一国政治变局或世界经济起伏而受到任何根本性的损害。

第四,“一带一路”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追求短期、狭隘的利益。“一带一路”背后所体现的最大的逻辑就是,中国坚持认为,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只有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所展示的最朴素真理。政治上,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更好地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战略上,坚持共建共享,摒弃“冷战”思维、以邻为壑,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既分好蛋糕,又做大蛋糕,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做到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尊重参与国主导权和市场规律,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制造所谓的“债务陷阱”,不搞掠夺资源的所谓“新殖民主义”。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围绕“一带一路”的“是”与“非”,国际上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折射出各国不同的国情和利益,俗话说,“红人多是非”。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称之为“一呼百应”不为过,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做什么、怎么做、目的是什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全世界关注,其影响早已超越边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对各方都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的“是”与“非”,我们要让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用时间证明。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世界加强沟通,增信释疑,携手共进。这就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要义所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其关键在于文化文明的交流对话。我的理解,这正是人民日报主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丝路文化发展论坛”的要旨吧。

习近平主席说过,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我相信,假以时日,虽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一带一路”这一鸿篇巨制将会收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由衷的理解、赞叹、支持和参与。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童芳、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