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与时代同行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2018-10-16 10:29:13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合肥10月15日电 这是一群平凡农民书写的传奇,18枚“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这是一个普通村庄创造的奇迹,从40年前的“要饭村”变为今天的美丽宜居村庄。

安徽小岗村,因改革而活,因改革而兴。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2)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这是小岗村的稻田(9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40年来,改革大潮奔涌浩荡,小岗人虽一度也有彷徨徘徊,却始终坚守改革初心,奋楫争流,与时代同进步。

恰似一个缩影,又如一个隐喻,小岗四十载的变迁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小岗的前进之路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改革决定命运: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

金秋十月,地处皖东北的小岗村稻菽飘香,喜迎丰收。村头改革大道两旁的农业产业园正火热建设;村里友谊大道两侧,农家乐、特产店林立,“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引来南来北往的游客;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错落有致,楼内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

“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柴草,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站在自家的农家乐外,看着熙来攘往的游客,75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感慨万千。

40年前,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让小岗村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上工像绵羊,休息似倒墙,一年累到头,还是饿肚皮”。为了吃饱饭活下去,1978年的冬天,严金昌等18户农民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秘密商议分田单干,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也定格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10)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这是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包产到户明晰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包干”第二年,小岗生产队粮食总产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8倍。

以此为起点,从安徽到全国,从农村到城市,坚冰融化,大地回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40年里,中国从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而小岗也从“要饭村”变为“富裕村”,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为有4173名村民的全国十大名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2元增长到去年的18106元。

“在小岗一路看到的农家屋舍变化让我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不久前来到小岗参观的意大利共产党国际部协调员弗朗切斯科·马林焦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令人震撼,他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让人民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改善。

巨变的背后,是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共进步的发展轨迹。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6)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这是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9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的案头摆放着一份“改革清单”,上面记录着小岗这些年来实施的各项改革:税费改革、土地确权、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金融改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岗人发现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必须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下去,面对新变化新问题,攻坚克难、闯关破障。

面对土地流转不规范的问题,小岗在安徽率先开展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发出了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为了让农民共享集体收益,小岗探索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让村民从“户户包田”到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并于今年2月发放首次分红。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1)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和改革开放同龄的小岗村民殷玉荣不久前也干了一件“敢为人先”的事儿,她牵头组织所在村民组18户农民签订了土地入股合作协议,探索“小田变大田”的规模经营新模式,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资产。

殷玉荣说,土地入股能破解粗放经营、产销不对路等问题。她计划把规整后的土地统一经营,水田探索稻虾共生,旱地种植油菜,经营收益在提取少量公积公益金外,全部按股进行分红。

常讲常新的改革蹚出了一条条发展新路,带来了一波波改革红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总产值增长超过55%,达5.4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

“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安徽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王飞说。

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这不仅是小岗的改革轨迹,更是中国改革不停步的“缩影”。

改革并非坦途:从“认识起伏”到“人心思进”

当年小岗人的创举,使小岗蜚声天下。纷至沓来的学习考察团,让小岗所在的凤阳县不得不把学校腾出来接待住宿,小岗人在光环之下也一度陷入了改革的“快活三里”。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4)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小岗村小岗学校的学生在开展课间活动(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无工不富,要发展还得办企业。当年起草“大包干”生死契的严宏昌对小岗错过乡镇企业的发展浪潮耿耿于怀。在“大包干”后,他自费考察江浙经验,动员村民们办集体企业,但最终因意见不一无疾而终。当上全国标杆的小岗人觉得,是农民就该安心种地,“多打粮食才是硬道理”。

2003年,“大包干”20多年后,小岗村陷入发展困境。全村人均收入仅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

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在起起伏伏中,小岗人逐渐形成共识:“社会不断发展,小岗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行呐。”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04年,在以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沈浩为代表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下,小岗村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7)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媒体记者在小岗村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参观(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沈浩书记来了后,做得最多的也是最难的事就是解放人们的思想。”“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那时小岗人“等靠要”思想严重,明知光靠种地刨不出金子,却不敢尝试其他产业。

51岁的村民王如霞就曾是沈浩当时的“工作对象”,为了劝她种植葡萄增收,沈浩主动上门动员,讲市场、说销路,最终打消了她的顾虑,王如霞成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葡萄种植户。如今,她的4亩多葡萄园备受游客青睐,一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思想变,发展好。“过去我们认为,土地是命根子,苦守着一亩三分地,老是致不了富。”严金昌说,现在小岗人的观念转变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才是对路,他家的35亩地全都流转了出去,一家人专心经营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心思进的软环境加上“大包干”的名气,让小岗日益成为投资的沃土。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9)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小岗,实行“互联网+大包干”的农村电商经营模式,打开小岗农产品的销路;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投资10.6亿元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今年底第一块小岗产的面包将下线。

“过去小岗村老百姓牢骚多,这几年基本没有了。”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说,持续深化的改革解决了小岗人的发展问题,让他们有了获得感、有了奔头,人心思上、思富、思进的氛围起来了。

如今,小岗4000多村民中,自主创业的农场主、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已达100多人,从事二三产业的超过2000人。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3)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这是小岗村友谊大道(9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唯改革才有出路:从改革地标到精神高地

2018年金秋,中国农村改革40年暨中国乡村振兴高层论坛在小岗开幕,与会的专家济济一堂,畅谈乡村振兴,总结改革得失。

就在几个月前,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政党领导人和代表在小岗就“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内专家学者开展了对话讨论。

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小岗,是来探寻当年改革的初心,更是来汲取改革的力量。

40年来,小岗村受到过“发展太慢”的指责,甚至还有种种曲解。敢闯敢试的“大包干”精神是否过时?今天的小岗又有着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小岗是改革的精神高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小岗‘大包干’精神仍然不过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认为,小岗“大包干”成功的背后是小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是党和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这些构成了小岗精神的重要内涵。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小岗精神仍熠熠生辉,有着非常现实的针对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强调,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已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不久前,小岗村党委换届,“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之子严余山再次当选新一届党委委员,负责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小岗村新评选出的18位致富带头人之一。

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到今天小岗新18位致富带头人,两个“18”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改革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40年前,父辈是被饥饿倒逼着变革,今天我们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改革的步子迫切需要再快一点再大一点。时间不等人啊!”严余山一口气列了一串早已盘算好的计划:放大小岗品牌优势、增加村民分红、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智能农业……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于小岗是擦亮改革名片之机,更是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

(新华全媒头条·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图文互动)(5)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小岗村小岗学校的学生在上课(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今年4月,小岗村组织了“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主题大讨论,群策群力制定了小岗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产业兴农战略、完成小岗5A景区创建等目标具体清晰,仅2018年的具体任务就细化到60项。

“小岗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我们将做优一产,构筑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做强二产,构筑农副产品加工平台,做好三产,创建5A景区培育培训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全域性的田园综合体。”李锦柱信心满满地描绘着小岗的未来。

“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小岗村与全省、全国同进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想想当初干对了。”严金昌说,接下来还要继续往前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老百姓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严金昌的家里,当年讨饭的花鼓如今成了吸引游客的物件,花鼓唱词也从“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变成了今天“凤阳再不是旧模样,致富的道路宽又长”。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刘羊旸、杨玉华、姜刚

责编:彭宁铃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