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我国改革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前进,从而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腾飞、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这一段话被挂在醒目位置。它记载着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辉煌与荣光,是小岗人引以为傲的历史。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小岗村主动作为,因地制宜走出一条脱贫富民路。
18个庄稼汉改变中国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1978年的一个寒夜,18位农民躲在严立华家,在一张“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
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分田到户无疑是“捅破天”的大事。当时的小岗村是著名的“三靠村”,“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当时这帮年轻人之所以敢冒着杀头的风险分田到户,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吃饱饭活下去。”74岁的严立华回忆。
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暗夜擦亮的一根火柴,原本只想相互取暖,竟然引发燎原之火,不但照亮了中国的天空,更撞开了一个新的时代。一场改变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实践拉开大幕。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视察期间,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1979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3万斤,十几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人均收入400元。饿肚子、逃荒要饭,在小岗村彻底成为历史。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全国“户口”。
1982年,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成为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二次土改”促跨越
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暖阳,让小岗人的米袋粮仓进一步丰盈。然而,“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如果说前一句是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骄傲,后一句则是他们心中最大的隐痛。
“村里只有一条机耕路通往外界,老百姓一年忙到头收入还不到2000元,村委会负着债,连买墨汁、纸张都靠借钱。”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挂职任小岗村村党委第一书记,小岗村的现状让他不敢相信。
曾经小岗人为了活路外出讨饭;现在小岗人为了富裕外出打工。
历史再一次选择了小岗村,这一次改革的焦点仍然是中国农村变革的永恒主题——土地。
沈浩带领小岗人开始推行“二次土改”,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形式加入。
曾经分到每一户手里的土地,又要集中起来。“土地流转”,这个新名词如同当年“大包干”一样,让村民们困惑,但他们的心却被吸引和震撼。
沈浩一遍遍向村民解释说:“以前大包干是改革,现在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改革,小岗人不能缺位。如今,严立华家的地都流转给了村里的葡萄园,一亩500元,一年能收入几千块。曾经豁出性命用“大包干”拿回来的土地,他已经不再种了。
严立华的儿子严小宝从宁波打工回到小岗村,和妻子开起了“红手印土菜馆”。国庆期间,每天来小岗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顾客爆满。严立华每天在村里转转,和老人们聊聊天,喝喝茶,颐养天年。
他知道,这个时代已经属于他的后辈,一群被称作“包二代”的年轻人。
“包二代”迎风起舞
2008年11月14日,安徽首个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在凤阳县成立,“包二代”,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通过村部交易中心终端,领到200亩土地租赁证。早在2001年,他与20多个村民签订了一份契约,以每年一亩地500元的租金,租赁了80亩地种葡萄,如今每亩葡萄的收入是当初种粮的10倍。
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还留着自家60多亩土地没有流转出去。他恋着土地,但他的后人也已经不再种地。儿子严余山在村上开了一家KTV、一家土特产商店,还做起了快递营业点业务。“现在每天要去收一次货,一个月能有几千件。”和严小宝一样,严余山也曾在外打工十余年,最终选择回乡创业,互联网成了他为小岗的农产品寻求新出路的主要手段。
“40年前,我爸爸那辈人冒着巨大风险,打下小岗村今天的基础,现在轮到我们二次创业了。”严余山说。
一度停滞不前的小岗村提速了,土地流转起来,4300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葡萄种植园围着村庄延伸;大包干纪念馆、沈浩纪念馆、“当年农家”等红色景点成为旅游热点;一半以上村民办起农家乐,平均两家一个超市。
村里第一次来了大学生进村创业。大学生苗娟从村里租来28亩地种蘑菇,第一年就基本还清贷款,如今已发展到150亩地的179个大棚,带动100多户村民致富。
投资数亿元的银杏滴丸生产线、“零卡”饮料生产线和燕麦生产线均已建成投产;郑飞公司签约投资3亿元的粮食全价值链示范园项目、禾味食品公司投资3亿元的黑豆深加工项目正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在小岗村蓬勃发展。
2016年,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今年初,每人350元的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第一次送到了小岗人手中。
初秋,又是丰收的季节。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在盘算着村民的分红收成。“从发展势头来看,来年集体经济的收益会更好一些,给农民的分红也会更多一些。”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邱玥 姜奕名)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5日 01版)
责编:彭宁铃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