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40年取得举世瞩目快速发展

2018-10-12 20:04:3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北京10月12日电(严冰 牛冬娴)今天从民用航空局新闻发布会获悉,40年来,中国民航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

1978年,全行业旅客运输量230万人世界综合排名仅为第37位,旅客运输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仅为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运输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行业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08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05.9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62倍、239倍和110倍,旅客运输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6%上升到2017年的29%。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民航“政企不分”,独此一家。80年代以后,为加快民航业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航通过实行“政企分开”、鼓励新设航空公司等手段和措施,不断推进民航市场化改革,通过加强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60家运输航空公司,形成了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目前共有客运航空公司51家,货运航空公司9家。市场竞争使得航空公司更加关注细分市场,由此也带来经营模式的变化。

近年来在传统意义的航空运输基础上,国内市场相继出现了专门从事支线航空运输的支线航空公司,以及多家低成本航空公司,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航线网络逐步完善

1978年,我国国内航线仅150条,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2017年,我国国内航线数量已经达到3519条(不含港澳台航线),是1978年的23.46倍,全年共执行航班389.3万班,是1978年的85.6倍,60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了连接国内229个机场的航线。

民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推进枢纽建设逐步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布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主要枢纽和成都、昆明、西安、乌鲁木齐等区域枢纽和门户枢纽为核心节点的轮辐式网络结构以及枢纽之间的空中快线网络结构。同时,为提升国内航线网络的通达性,民航局积极引导和鼓励航空公司开拓支线市场,开展短途运输业务,并在青海推行“基本航空服务”试点等。近年来支线航班量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支线航班量占比达到23.66%。

改革开放伊始,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间均无定期航班运营。40年来,航线航班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航线网络。目前内地与香港间每周有1954个定期航班;内地与澳门间每周航班计划591班。大陆与台湾于2003年首次开通春节包机,并从2009年正式开通两岸定期航班。现在每周共有1398个航班,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往来。

国际航空运输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首次开通了国际航线。1978年,中国民航共有12条国际航线,国际旅客运输量11万人。进入80年代,为了适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运输,特别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新一轮民航体制改革的完成,民航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航空公司“走出去”,大胆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31家航空公司经营810条国际航线,国际旅客运输量达5544万人次。

为服务国家战略,我国航空公司已开通“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的95条国际航线;在中美航线上中方公司运力份额达到58%,在中欧航线上运力份额达62%,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民航大胆“引进来”,目前,共有135家外国航空公司经营自境外138个城市至我国56个城市的814条国际航线。同时,国内航空公司也通过加入国际航空联盟、联合经营、代码共享、投资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也许国外民航企业参与中国民航建设和发展。

近期民航局出台了《国际航权资源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将逐步打破远程国际航线“一条航线一个承运人”的模式,有序扩大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广大旅客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服务质量和航班正常率稳步提升

1957年,周恩来总理对民航提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要求,高度概括了民航工作的主要特征,成为民航人长期以来遵循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始终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航班正常性。尤其是伴随着民航企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民航服务逐渐实现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转变。

近年来,民航业更加重视服务质量工作,提出“真情服务”理念,推进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连年开展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均逐步提高。“无纸化”便捷出行、机票“退改签”服务改进、“军人依法优先通道”、机场母婴室建设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实实在在、深受好评。

随着我国民航快速发展,航班飞行量大幅增加,然而空域资源受限、地面保障资源不足等因素,给航班正常性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困难,民航业坚持眼睛向内、深挖内潜、提质增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手抓改进:通过“控总量调结构”、科学把握运行标准、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等措施,改善行业运行环境、提升运行效率;一手抓考核:逐月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部门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形成外在压力和内生动力。

近年来,全行业在航班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航班正常水平逆势上扬,特别是2017年10月份以来,航班正常率连续6个月保持在80%以上,行业自身原因延误比例大幅下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今年航班正常率有望达到80%,将是十年来最高水平。

——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民航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大和特殊紧急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在履行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0年来,民航系统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全国性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航空运输保障任务;以及我国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实现“零事故、零事件、零投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紧急援助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快速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完成许许多多次重大对内、对外紧急救助行动。四川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啸、抗击埃博拉疫情,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战乱后,运送救援物资和人员、转运伤员、紧急撤侨和运送滞留游客等任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各界普遍赞誉。

——民航运输法制化建设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不断通过整章建制固化民航运输改革和开放的成果,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和市场化进程。对市场准入、航权许可等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相继制定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等8部规章,基本涵盖了航空运输的各个方面,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促进民航运输发展奠定了法规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在“发展为了人民”和“真情服务”的指导原则下,制定或修订《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等6部规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公平性。

责编:刘素素、张莎莎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