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23日秋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安徽省滁州市的庆祝现场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歌会。
现场有几位身披红绶带的特殊观众,他们就是来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地方,就是严立华家的草房。相比40多年前的苦日子,已经74岁的严立华说,如今的生活真是甜得“满足又满足”。记者在金秋季节来到小岗村,感受到了这里丰收的别样甜味儿。
9月21日下午,“小岗村首届农民丰收节——优质稻米品鉴会”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大约10种新米做成的米饭供人们品鉴,要评选出3个最受群众认可的品种。
这是北大荒集团在小岗村迎来的首次水稻收获。对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驻小岗村技术负责人赵明武来说,看到人们对自己种的大米点头称赞,心里实在是一种酸甜交织、说不清楚的滋味儿。
今年,北大荒集团在小岗村建起了500多亩的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块块整齐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早已沉甸甸的,稻浪滚滚,美不胜收。
“我刚看到这块土地的时候,真有种想哭的感觉。”回想起年初的情景,赵明武仍然感慨万千。水是水稻的“命根子”,但这里原本是一块旱地,坡度大、用水难。从最高处到最低处,落差足有8米多。
开沟、铺管,从几十里以外的水库调来了水,整地却是个让他头疼的大难题。拖拉机不行,就用挖掘机。乍看上去平整的地,一放水,又出现问题。光整地一项,他们就足足花了70天时间。整地破坏了土壤原来的肥力分布,他们又给每亩地使用了160公斤生物有机肥来平衡肥力。
村里人一度质疑:“你们搞不赢吧?”严立华家的几亩土地也流转出来种上了水稻,他没事儿就会去稻田转转。“想不到他们把地整得那么好,水稻长得这么喜人,那稻田多漂亮啊!”
如今,金黄的稻田就是最好的回报。赵明武说,小岗村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有优势,分工细致。食品工业园也已有两家企业入驻。同时,北大荒的农业种植技术恰好能与小岗村农村改革的需要相结合。
站在稻田边,赵明武笑着说:“本来觉得这地第一年种水稻,亩产能达到800斤我们就知足了,现在看亩产千斤也不满足!”
跟赵明武一样尝到丰收甜头的,还有小岗村梨园公社种植基地负责人黄庆昶。
记者来到他的梨园时,只见一箱箱重量不等的“大吉梨”整齐地码放好,等着发往消费者手中。随手拿起一只黄澄澄的梨子,嚯!竟然比记者的拳头还大出一大圈,足有一斤半重。
黄庆昶可以说是一个“新小岗人”。10年前,已在无锡拥有稳定生活的黄庆昶来到小岗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梨园中,一干就是10年。
从土地流转到种树管树,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跟种粮食当年见效益不同,种果树更需要耐心。前几年,梨园基本都在投入阶段,谈不上啥利润。
这个秋天,黄庆昶的梨园迎来了历史性转折——已经成熟的200亩梨园收了近50万斤梨子,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前来采摘、订购的顾客越来越多。他还借助网上电商平台,每天根据订单数量采摘、装箱、发货。此外,梨园还摸索对梨子进行深加工,将其制成梨膏、梨酒等。他的生产型生态休闲农庄已经见了雏形。
“今年不仅梨子收成好,而且多元业态逐渐稳定下来,梨园由投入开始向产出转折。”黄庆昶欣慰地说,今年真的是“丰产又丰收”。
梨园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71岁的杜永顺,2011年起便将自家的25亩地流转给梨园,不仅不再操心种田的活计,还在梨园打工,拿起了“年薪”。
“过去下雨往田里跑,现在下雨往家跑。我们既能拿地租,又能拿工资,合适得很。”他说。
漫步小岗村,人们不时闻到桂花香,这缕缕香甜,正如小岗村人在这个金秋收获的好日子那样甜美。
(新华社记者高敬、张康喆、姜刚)
责编:严珊珊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