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北省阜城县生产的工艺玻璃制品,产品远销德国、法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图为江西明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科技电子产品,产品全部出口。 刘丽强摄(人民视觉)
图为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食品展商客商供需对接会在上海举行。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图为第四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各国特色进口商品展销。 章勇涛摄(人民视觉)
改革开放40年,如果要用国人的切身感受来度量,恐怕没有比买卖更直接的了。
改革开放初期,凭票供应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自由买卖才刚开始为人们所熟悉,买进口货更是让普通人遥不可及;彼时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留下太多足迹。2018年的今天,买和卖几乎已经没有时空界限,不仅是工业制品,生鲜时蔬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全球抵达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自中国的“制造”和“智造”则飞向世界,服务着遍布五大洲的异国家庭。
40年间,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世界市场”,在全球买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放初期的“稀罕”
——“那会儿中国的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太多声音和足迹”
改革开放之初的买卖情形,如今已要借由年龄稍长者的记忆才能还原。
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到供销社排队凭票采购的情景还未远去,自由流通的商品市场刚刚起步,进口货是了不得的新鲜物。多数人对进口货的记忆还停留在“古巴糖”和“伊拉克枣”上。年过七旬的北京市民李老记得,“虽然口感真的谈不上有多好,但毕竟是进口货,而且物质匮乏年代,能吃到国外的东西很不容易了。我们家都用来款待客人,或者给孕妇补身体”。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不仅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渐渐丰盈,也吹来了更多舶来品。1979年1月,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此后,惠普、通用、东芝、夏普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当时家里买的第一件进口商品就是夏普的电视,还是找单位跟商店做担保每月扣工资才买到的。”北京市民崔建国回忆说,“这些进口商品在那时候太稀罕了,家里买了彩电后,街坊邻居都来看,来观摩电视的比看电视节目的人还多。”
那时想买进口货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不仅要到指定商店,还要通过侨汇券等票券购买。天津、深圳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买卖进口货的洋货市场,例如深圳沙头角就有一条中英街买卖进口商品。“去一次很不容易,还要办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所以我们每次都带很多东西回来。”深圳本土居民李女士介绍说,如果有亲戚在海外或是当海员的,也会托他们带进口商品回来。
在不少城市设立的友谊商店则是风光无两的“时尚地标”,电冰箱、电视机等进口商品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上海市民王晖还记得,80年代末亲戚回来探亲要先去中行把美元兑换成外汇券,借着亲戚回来的机会,他们普通市民也能去友谊商店体验一把购物。“记得那时候用500元的外汇券,买了一台市面上极难见到的原装日立彩色电视机。”这台彩电的市场价1800多元,差不多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收入。
从早期的糖果点心、汽水到彩电、冰箱、电话等家用小电器,再到后来的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进口商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稀缺的代名词。而中国的出口,在改革开放初期也以初级产品为主。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不足今天的千分之二。“那会儿中国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太多声音和足迹。”市民崔建国说。
“世界工厂”的成绩
——“不管华人还是当地朋友,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中国产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出口日益繁荣,中国产品走向了世界舞台。
“展览馆内从机械、纺织、五金矿产到轻工、粮油和土产畜产,充满浓厚的贸易气氛。整个布局,都是为出口服务的。”《人民日报》对1979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报道中这样写道。
增加出口,搞好外贸,这是改革开放之后许多行业的目标。然而资料显示,当时出口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3%,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农、副、轻工产品、工矿原料和初级加工品,数量大、技术低、收汇少。
经过几十年发展,情况已经发生巨变。
总量跃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到2017年,我国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
结构变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到201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5.2%和94.8%。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之后,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这40年中的每一步,都能找到不同企业奋进的身影。
红豆集团是一家服装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红豆就推行“两条腿走路”,内销外贸互补。在当时,不少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行业配额制度仍然存在,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通过对外贸易,既要提高销量,也要在过程中提升产品水平和技术含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红豆集团常务副总裁戴敏君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红豆集团已建立起美国纽约、新加坡、西班牙等境外分支机构。在红豆的外贸客户中,八成是老客户,其中与红豆合作长达一二十年的不在少数,忠诚度极高。
起初是突破障碍走出国门,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后来则是找准市场空白,凭本事更胜一筹。
浙江华达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民营企业。从2010年起,企业建立“国际业务部”,通过业务人员走访调查,企业发现不少国家缺乏建筑、装饰、家电等用途的镀锌板、彩涂板。从2010年开始,公司通过国家商务部主办的会展,首先与埃及签订了出口产品协议,第一年销售彩镀钢带3.5万吨。从2014年开始,公司布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目前累计出口近50个国家。
从服装、家电、玩具到数码产品、机电、高科技产品,中国出口真正“卖全球”;从格力、海尔到小米、联想、华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赢得世界知名度。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双11”购物节吸引了22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第1分钟就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涌入,手机、服饰、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受到海外消费者的热捧。
“无论是华人还是当地朋友,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中国产品。”在美国留学的刘敏说,“比如海尔,在外国人眼里就是质量和优价的象征,我身边用联想笔记本的人和用苹果的数量不相上下。”
“世界市场”的潜力
——“现在各种电商平台很方便,还有海外直邮,不用出国啥都能买到”
一边是中国企业“卖全球”,另一边则是企业和消费者“买全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到2017年,我国进口总额从187亿元提高到12.5万亿元,增长664倍,年均增速为18.1%。如今,除了传统的进口家电、服装产品外,母婴、护肤、保健、家居个户等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进入中国,进口蔬菜、水果、海鲜等生鲜类产品也常见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一般贸易之外,跨境电商的发展更是将中国消费者“买全球”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外企工作的“海淘达人”孙萌就常常从网上购买各式物品,“现在各种电商平台很方便,还有海外直邮,不用出国啥都能买到。”
网易考拉是国内跨境电商平台,2015年初成立,据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该平台多次位居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份额之首。网易考拉CEO张蕾告诉本报记者,网易考拉项目始于2014年下半年,一方面,网易关注到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中国消费者海外游的快速增长,国内消费市场诞生了旺盛的进口商品需求;另一方面,国家对跨境电商给予政策支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和保税区走访后,网易决定发力跨境电商市场。
得益于产品引进周期、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买买买”也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不断深入。网易考拉发现,从最初的奶粉、纸尿裤等刚需商品,到美妆商品,再到家居个护商品,跨境电商的主力消费商品已经有过数次变化。类目深度也在不断变化。以母婴商品为例,跨境电商早期母婴商品以奶粉纸尿裤为主,但现在已经发展为包括辅食、童装、早教以及营养品在内的均衡结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理解和需求专业度都在不断提升。”企业有关负责人说。
在“买全球”的同时,中国消费者还形成了一张独特的世界资源利用地图。举例来说,在自然资源方面,优势更明显的美国及澳洲在保健品、食品等方面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科技方面,日本、美国及欧洲表现明显,因此在化妆品、数码科技品等市场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在文化方面,日韩凭借文化相近性在美妆及家居个护等方面有优势……
不仅中国消费者买进口更便利,国外厂商也开始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例如,澳大利亚一家蜂胶产品企业表示,通过与网易考拉合作,将蜂胶制成漱口水、肥皂等个护产品,成功打造了中国消费者喜爱的爆款。意大利一家皮包工厂则表示,为中国消费者做有别于欧洲市场的设计,为他们赢得了更多顾客。
繁荣的市场背后是庞大的需求。据中国海关数据,2017年跨境电商进口增速高达116.4%。一个拥有4亿人左右而且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市场,还将为世界消费注入动力。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是怎样的情形。能够轻松‘买卖’全球,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90后”孙萌说。
责编:孙熙越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