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情回眸11省市“漂流”记

2018-08-17 16:06:29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长江,既孕育了灿烂而多元的中华文明,又滋养着绵延千年的华夏血脉。今天的长江,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精神引领之下,呈现出怎样的全新面貌? 7月20日——8月17日,中宣部组织全国百余媒体记者参与了“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记者跟随采访团一路“沿江而下、全程解码”,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长江经济带版图上的11省市,以全面立体的视角观察长江上、中、下游发展现状,以40余篇纸媒报道和丰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出一幅幅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和民生长江的生动图景。回首此行,各省因地制宜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的举措历历在目。每个省市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今天,两位特派记者以关键词形式深情回眸,快来围观吧——

云南——把好上游生态关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崇山峻岭间,白云皑皑,水声滔滔。长江金沙江段湍急的水流裹挟泥沙奔涌而下,沿途每逢转弯便会击打堤岸,腾起浪花。

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半辈子的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和朝明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砍树、取地、种田,仍是沿岸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模式,只可惜每逢夏季汛期,沿江农田就会被汹涌上涨的水势冲毁……人们正是在这些经验教训上开始反思,并逐渐把好上游生态关的。

为防止江岸松垮、水土流失加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退田还林的工作从未停歇。村民们没有抱怨让出耕地,反而自愿申请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金沙江段石鼓镇一带沿江种植用于固土固沙的柳树已超过350万株,沿线1500多亩良田不再受江水危及。不仅如此,成排林立的“功能林”还形成了一道夹江绮丽的景观,成为拉动当地旅游增收、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四川——整合上游港口群

行至四川,初现大江大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一幅打造长江上游地区水运交通枢纽的图卷正在这里铺开。

在被描述为万里长江“零公里起点”的宜宾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材料和现代港航物流等新兴产业正在加紧布局;紧邻其侧,在坐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被划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范畴的泸州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效用和自贸区集散功能的要求也分外强烈。相隔一百多公里的两大港口若想实现错位配套、避免资源内耗,并进而形成协同共生的局面,缓解上游发展对生态造成的压力,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对此,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了威曾直言——破题的关键,仍在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战略引领……

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上游港口正一面加速追赶现代化建设,一面马不停蹄地谋划省级统筹。“路虽远,行则将至”,相信一个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上游港口群终将屹立于长江母亲河上。

贵州——“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大山之中,山货如何做得更别致?销路如何更顺畅?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如何在致富的同时“不被落下”?

这些,都是近年来贵州思考的问题。循着这些问题,我在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请教了原先单一种茶,现在同时经营一间奶茶吧的当地村民徐学书。“从2015年起,湄江街道成为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实验区,我们村民组作为试点,主抓环境改善。环境好了,村里游客也就逐渐多了。”与游客数量上涨成正比的,还有当地村民在基层干部带动下打造的新兴农旅业态,以及伴随人均收入增加,对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重视。

在金花村,竖着一块“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的标志牌。绿油油的茶园中、青幽幽的大山前,小小一块标志牌,却仿佛倾诉着当地百姓对美丽家园建设的信心与希冀。

抓住生态资源这一带动富民增收的“绿色GDP”,将保护起来的青山绿水“兑现”成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正在贵州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根、发芽。

重庆——给长江“美容”

在重庆,盛夏时节仍坚守户外,参与长江治理,给江面和沿江堤岸做“美容”的“美容师”不少,今年29岁的清漂工人刘波便是其中之一。“夏季每天要在船上待8个多小时,气温40摄氏度时,甲板上的温度甚至能升到70摄氏度。雨天漂浮物大幅增加,清捞江面漂浮物的强度和水上作业的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加。”刘波如是讲述着自己的工作。

曾经摆在刘波面前的,并不只有这份工作。但看着家门口的江水越来越干净,听着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赞美,这个年轻人坦言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

小人物也能装下大故事。在重庆,忙于给长江“美容”的还有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任凭。十多年前,任凭便开始关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问题,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一直在反复论证中山杉在江堤消落带中可以生存,并适宜大规模种植……十多年一晃而过,今天,消落带内生态脆弱的难题有了“解药”,而这剂药恰恰是活跃在重庆城中的“长江美容师”们。

湖北——“钢城”复绿得民心

半个世纪前,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武钢生产建设的人们不谈条件、不畏艰苦,在人多房少的特殊环境里,依江靠厂建起工棚……这便是武汉市青山区原工人村街棚户区的由来。

一张反映棚改前的老照片,记录了这里原先的模样——坑洼的水泥路紧挨着一座座低矮的砖房,房顶由铁皮与瓦片层层叠盖,相互遮蒙……“那时候居住环境比较恶劣,住时间长了容易生病。”今年69岁的矿棉厂退休工人贺镜平说。回溯往事时,老人眉头不禁紧锁,直到说起棚改后的新居,脸上才又浮现笑容。环境整治造福民生,不仅体现在棚改,也同样被写进青山区戴家湖的前后变迁——由湖变山,又由山变“坑”,最后变成生态公园的“坎坷历程”,正是近年来武汉下本金抓修复的成果。如今,去戴家湖度周末的武汉市民又多起来。去年底,戴家湖公园也凭借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这一奖项授予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环境就是民生。

湖南——“不在尘土飞扬中赚钱”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登岳阳楼,发出如此感慨。一千年过去,今天的湖南,在续写千古佳话的同时,治理沿江码头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当记者随采访团到达江边靠近城陵矶港的天欣码头时,正参与组织工程人员拆卸、吊运、搬离混凝土生产线的熊辉已满头是汗。“拆除工期卡得很紧,两天左右的期限,生产线要全部搬离。”说话时,这位天欣集团副总经理兼天欣码头总经理身后的巨型水泥渠罐正被吊机吊起,移往驳船。视线中,码头的生产设施越清越少,打理出来准备复绿的空地逐渐增多,很难想象仅在数月之前,这里仍然每天进出近300台货车,往来码头的船舶24小时川流不息。

是什么促成了企业老板环保理念的转变?“不只因为一张整改通知书,我们也意识到不能再在尘土飞扬中赚钱。”熊辉说。这位企业老板感慨的背后,是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抓“长江大保护”。

江西——告别“小散乱”筑起绿屏障

站在江西九江下辖的瑞昌市长江岸边梁公堤上远眺,江面开阔、百舸争流,岸边一排排白杨、竹叶柳等树林,成为江畔的一道最美绿色屏障。不远处,码头工业城同样被葱茏的绿色所包裹,一座充满活力的生态园区映入眼帘。

瑞昌码头建设曾存在“小、散、乱”现象,及非法抢建码头行为。为此,当地成立了沿江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多家执法主体部门抽调专人组建长江综合保护机构,建立24小时日常巡查机制,开展非法码头专项整治行动。对手续不全的码头采取断航、断电、断路以及清除货物存量的“三断一清”措施予以关停。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切断了非法码头经营行为,为后续整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努力,瑞昌港口管理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无序到有序转变,从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转变,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转变。”瑞昌市长江综合保护局局长吴永坚说。

安徽——码头书屋书香浓

安徽铜陵有一处建在滨江生态公园的码头书屋,81岁的当地人五海华每天都来看半天书。“以前这里一片荒凉,除了脏乱差的小码头什么都没有。”老人说,自从3年前这里建起了书屋,“环境太好了。”

面对浩荡长江,选一本书,品一杯茶,在竹风铃的清脆声响中静静地阅读,这种享受足以让人忘记外面的喧嚣。作为八百里皖江岸线首个由废弃码头改造而成的全民阅读点,滨江码头书屋的落成给城市平添缕缕书香。

在铜陵,像这样的公益性阅读点已建成40余个,分布在商场、公园、社区等人流密集处。书屋为读者免费提供热水、空调、无线WIFI等服务,还不定期开展读书沙龙、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在丰富书屋文化生活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市民爱上阅读。

江苏——扬子江畔澎湃新动能

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上面标注出了印度、格鲁吉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我们的列车卖到哪里,我们就把哪里标注出来。”公司总工程师施青松介绍,企业形成了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高档铁路客车、重大核心部件、数字工业等产业板块,海外市场分布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位于长江北岸的南京市浦口区,创新活力迸发。除了中车公司,还有一处发展势头迅猛的产业技术研创园,她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已聚集英国ARM、展讯通信、新思科技、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省大数据管理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龙头项目。

长江南侧,位于南京南站与禄口机场“金轴”之上的江宁开发区同样澎湃着发展的新动能,这里集聚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项目,其中上市企业55家、世界500强企业61家,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浙江——开启江海联运直达新时代

今年4月,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轮满载着2万吨铁矿砂,从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出发,成功跨越南京长江大桥,首靠安徽马鞍山,改变了我国江船不能出海、大型海船无法抵达南京以上港口的状况。

在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记者见到了江海直达船项目经理吕冰,这个“85后”带领着平均年龄33岁左右的设计团队,打造出国内第一艘针对特定海域、特定航线、特定船型的江海联运直达船,开启了我国航运业江海联运的新时代。“江海直达1”号采用轻量化设计、智能能效管理系统、高效舵设计等,较同类海进江(海船)船舶造价降低约10%,载重量增加约13%,能效提高约12%,真正实现了“宜江、适海、先进、经济”。

拥江携海,货畅其流,浙江,正迸发出无限活力。

上海——更优服务叠加更美自然

走进负责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技术开发的亿通公司本部大楼一楼演示厅,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实时更新着上海口岸的在线用户数以及货物和船舶申报数量,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货物贸易来自于长江经济带。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按照“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的理念,在口岸监管环节和国际贸易管理各主要环节,实现贸易和运输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向监管部门一次性提交申报,监管部门通过单一窗口向企业反馈办理结果和共享监管结果信息。

鹭鸟翩跹,在台风登陆前的黑白天地间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这是记者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的画面。这里是过境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以及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290种鸟曾在此出没。

更优的服务品质、更和谐的自然环境,现代与生态,在上海交相辉映。(记者 李睿哲 吴 琼)

责编:陈亚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