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放经济的新高地,仅仅扩大开放领域还不够,必须不断创造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船到上海,恰逢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刚刚满月。一个月落地实施74条,这就是“上海速度”。在与记者团的见面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特意强调,方案有100条,每一条都要真正管好一件事或一类事;名叫行动方案,正是要见行动。因江而生、向海而兴,上海用一以贯之的实干品格,呵护着“开放”这一城市精神。
有人梳理近代以来世界城市版图得出结论,威尼斯、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兴起,均在于以“开放”形成了其核心竞争力。开放,同样能概括上海这些年的发展之路。从设立浦东新区到设立自由贸易区再到瞄准卓越全球城市,这里一直在以开放姿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接下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进金融机构集聚和金融市场开放、扩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开放……开放的卷轴将进一步铺展。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正努力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新高地。
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推动内部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这40年发展史沉淀下的一条经验。参观上海宝山国际邮轮码头,会被这个全球第四的邮轮码头的气势震撼。邮轮业的发展,已让宝山实现了从“钢花”到“浪花”的多点开花。但国际旅客来了,带来新的烦恼:靠岸处是浑浊黄水还是碧水蓝天,“印象分”迥异。要还江水澄澈,就要进一步整治生产岸线,推动沿江绿色发展。打造开放经济的新高地,仅仅扩大开放领域还不够,必须不断创造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用改革补上短板。
扩大对外开放,也要促进区域整合。这几年,上海一直在推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形成。整合区域内20000多套大型科学仪器,并研究以“创新券”通兑通用的方式,促进长三角的科研资源低成本互通有无。长三角一体化,上海为何如此积极?因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单体城市的强健固然重要,城市群的崛起更为关键。全球城市不可能是全能城市,上海未来的发展注定离不开区域协同。当打出去是有力的拳头,展开来是各有所长的五指,区域一体化才是有成效的,这也应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方向所在。
从长江头到长江尾,长江流过三个地理阶梯,也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国。上海能对标世界一流,上中游又如何实现高层次开放?其实,开放是一种发展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靠山吃山,资源枯竭就会出现;因循守旧,发展就开辟不了新境界。能不能抓住自身比较优势?敢不敢在更高层面配置资源?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今天,已经有长江上中游区域,从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反观自身的“绿肺”“绿心”意义,面对巨大的生态资源环境价值,不再抱着水缸喊渴,而是积极提炼核心竞争力,为发展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有个做了很多年的新媒体直播节目叫“上海这一刻”,其特点是瞄准几个地标24小时不间断直播。台风“摩羯”过境,手机打开“上海这一刻”,发现浦东的夜色依然华美。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浦东,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还在不断生长延伸,还在给中国增添新的惊叹号。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新时代的上海将书写更为精彩的下一刻。
责编:陈亚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