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 从猎鸟到护鸟 探索“政府+民间”护鸟新模式

2018-08-09 11:09:16来源:央广网
字号:

央广网九江8月9日消息“2010年11月30日,天气晴,大雁2000只、水鸭200只、白鹭200只……”李春如有20多本日记,新旧不一,记录了1999年以来,他每一天巡视鄱阳湖鸟类的情况报告,在最底下的备注栏,他还总是喜欢把自己巡湖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每一页都被记得满满腾腾。

“最近几年,鄱阳湖湖面出现的鸟类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80年代的时候还不到50万只,现在已经超过70万只了。”作为江西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的一名“候鸟医生”,经李春如手救治的鸟类就达到几万只。

李春如给记者介绍日记内容。(央广网记者 王晓蕾 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世界最大的候鸟保护区,近三分之二的水面和湖岸线在九江,而都昌湖区是九江鄱阳湖区候鸟分布最重要、最密集、最核心的区域。“都昌县拥有鄱阳湖三分之一的水域面积,湖岸线长达185公里,每年在都昌湖区越冬的候鸟高峰期数量可达20多万。”都昌县候鸟保护管理局局长李跃告诉记者。

十年清理“天网”超100公里

毛巾、望远镜、纸笔整齐摆放在李春如的桌子上,这是他每天工作必须的工具。“用望眼镜观察周围环境、用毛巾擦汗、用纸笔记录。”从1982年至今,他每天都要在沼泽里来回巡逻20公里,观察候鸟迁徙、觅食状态、排查“天网”(捕鸟网),制止非法猎捕。

图为李春如的日记。(央广网记者 王晓蕾 摄)

据专家考证和监测调查,在李春如生活的都昌湖区,生存、栖息、越冬的鸟类有23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白鹤、东方白鹳是代表种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8种,小天鹅、白额雁、灰鹤是主要种群,小天鹅是优势种群。“以前村里人哪知道保护动物,什么鸟都打着吃或者是拿到集市上卖钱。一到晚上,湖边都是一张张捕鸟网。”李春如说,几十年前,鄱阳湖的候鸟是被猎杀的高危种群。

李跃对猎杀候鸟更有感触。作为都昌县候鸟保护管理局局长,在2008年管理局刚刚成立时,他跟保护区人员在巡查时发现湖区腹地竟然布下了几百张由竹篙和尼龙丝网织成的捕鸟“天网”。“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用来捕鸟的网。”

图为鄱阳湖沿岸。(央广网记者 王晓蕾 摄)

自2008年以来,管理局执勤人员加大了对非法捕猎候鸟的巡查力度。据李跃介绍,十年间,管理局共排查投毒险情60多次,清理“天网”超过100公里,砍断竹篙3万多根,烧毁作案船只4条,缴获作案摩托3辆,抓捕犯罪嫌疑人12人。“经过整治,最近的巡查都没有发现过一起投毒捕杀候鸟案件,‘天网’也越来越少了。”

“政府+民间”双管齐下 探索候鸟保护新模式

李春如的候鸟救治医院建在鄱阳湖畔,几间砖瓦房里设立了手术室、病房和康复室等。自2013年这间医院建立后,鄱阳湖畔很多乡亲和志愿者都加入到了候鸟保护的行列中来。“现在乡亲们的观念变了,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他说,以前打鸟、捕鸟的那些人都慢慢成了护鸟人。

李春如救治候鸟。(央广网记者 王晓蕾 摄)

鄱阳湖沿岸的环境变化、食物不足以及不法分子的偷猎,经常导致越冬水鸟伤亡。为了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救护伤、困、病、残鸟类,2012年7月份,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提出了筹建一座集科普推广、宣传教育、伤病救护为一体的候鸟医院。2013年成立后,医院有效化解了候鸟“有保无救”的困境,使候鸟“伤有所治、病有所救、困有所解、残有所养”,对候鸟的人性化救护模式有效地延伸了保护工作链条。

除了救治医院,最近几年,都昌县还相继成立了西源乡小天鹅保护协会、多宝乡大雁保护协会、塘口野生动物救护站等多个民间护鸟组织,形成了“政府部门+爱心人士+民间协会”的湿地候鸟保护新模式,湖区爱鸟护鸟蔚然成风。“候鸟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多年来的宣传教育,大家的爱鸟护鸟意识明显增强了。”李跃对记者说。

“我们在湖区重点乡镇、村组聘用工作自觉性强、热爱鄱阳湖生态环境,且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较高威信的农民为护鸟员,建立护鸟员宣传、巡护、报告工作制度,每年由县林业局和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对护鸟员开展业务培训并进行工作资助。”李跃介绍,到目前为止,管理区已聘用护鸟员25名,在近几年的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实践中,这支护鸟队伍发挥了情况掌握准确、信息报告及时、工作积极肯干的良好作用。(记者王晓蕾)

责编:刘素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