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从重庆乘船顺江而下,记者来到了建制历史逾两千年的古城宜昌。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宜昌因长江而兴,丰富的磷矿资源,便利的航运条件,使其拥有了我国最早的磷酸一铵和黄磷生产企业,形成了磷化工产业链。“2016年的时候,全市有化工聚集区12个,化工生产企业134家,其中沿江仅1公里内的就有48家。”宜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邓明亮说。
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宜昌也是长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区,粗放发展的模式让这座峡江山城陷入“化工围江”的发展危机。
但解决问题何其艰难,长期以来,化工产业一直是宜昌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产业规模超千亿,一度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追求。”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下定决心,为了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面临生态环保这个突出短板的严峻考验时,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壮士断腕”成为宜昌市转型过程中最常提及的词汇。2017年发布的《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17年全市关闭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5家,3年内全市关、搬、转134家化工企业。
截至2017年底,宜昌已实现首批依法关停企业25家,取缔长江干线及支流非法码头151个,修复生态岸线41公里,关停沿江排污口26个。邓明亮表示,2020年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将力争所有化工企业装置“清零”,实现1公里“留白”。
对黑色GDP进行“减法”的同时,宜昌对绿色GDP做了“加法”,“清零”“留白”背后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化方向发展。
责编:夏丽娟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