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已经启程近一周,来自中央和地方30多家媒体的一百多名编辑记者用笔、用镜头记录着所到之处多彩的长江。
今天的记者手记,我们去看看这些记录长江的人,眼中的长江。
上午8:00,是记者团启程的时间,几乎一天一地的快节奏行程,每分每秒都是信息的搜集。云南丽江,金沙江沿岸正在种柳固堤、保护生态;赤水河水质变为如今的“二类”,背后是云贵川三省每年共同出资2亿的全流域生态补偿。
人民日报云南分社记者 杨文明:不管是云南还是贵州,我们发现各地都在积极投入到生态的保护上,在保护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去发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阿尔巴尼亚语记者 哈里斯:中国是令人惊叹的,不管你听到什么其他经验,你必须亲自到这里才能了解,到了不同山村、不同民族,我看到人们真正开始爱环境,这真是可喜的变化,我要把这些记录下来。
长江是多姿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更是多面的,长江让小山村也能沟通世界,我们沿江行走,感受到了这条经济带的活力所在。
中国日报记者 伊谷然(美国):今天我们来到了贵州省的核桃坝村,这里生产的茶叶因其上佳的品质扬名海内外。
中央电视台记者 张伟:这里是云南斗南花卉市场,现在已经是晚上9点,市场里依然人山花海。
“饮水思源,做守护长江母亲河的志愿者;激扬文思,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记录者;亮剑担当,做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监督者;汇溪成江,做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这是启程时媒体联合发出的《感恩母亲河,共护长江水》倡议书中的几句话。
采访团随后还将乘船而下,继续讲述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生动故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腾飞:下一步我觉得要根据地域的变化,从中游开始,经济的能力和元素会越来越凸显,关注点会放在这方面。
中新社记者 夏宾:未来报道计划还是多关注一些长江在文化和生态方面的东西。我觉得长江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因为它是母亲河,它带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东西,有一个归根、基因的概念。
手记的最后,我们还想为同行们留下一组影像。
央视记者 郭茜:这是一趟开在丽江到昆明的深夜列车,我们看到这个餐车,坐着一组一组的人,都是来自各个媒体,我们看一下时间,已经是7月21日凌晨0:42。
澎湃新闻绿色新闻部记者 李珣:类似这样深夜写稿的情形还是挺多的,但是在火车上写稿的情景以前还从来没有过,我们自己觉得是带着任务带着使命做这个事情。
央视记者 郭茜:身边的茶水几乎是每个人的标配。
郭茜:写完了么?
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 彭旖旎:今天写了两篇稿子,然后发了两篇微博,都传回家了,自己就放心的睡觉了。
责编:夏丽娟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