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微博主编徐丹

2018-06-13 21:50:57来源:人民网
字号:

 44.jpg

人民日报微博主编、主任编辑徐丹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今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日。人民网传媒频道“庆祝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访谈”今日推出第四期,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主编、主任编辑徐丹做客人民网,畅谈“我与人民日报”的故事。

历经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岗位

人民日报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

主持人:首先请徐丹跟我们讲讲你在人民日报十年有什么样的感受和经历呢?

徐丹:我是2008年硕士毕业就进入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到今年刚好是十年。这十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年,我是在人民日报总编室要闻版工作,具体是要闻四版编辑。后面六年是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工作,具体负责人民日报的微博编辑和发布,可以说是经历了人民日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岗位的锻炼。

在2012年的时候,报社决定开设官方微博,因为我在硕士阶段的学习方向就是新媒体,所以我当时从总编室调到了新闻协调部筹办微博,从2012年到现在一直在微博工作了六年。后来人民日报新媒体也是不断发展壮大,从微博到有了微信,后来还拥有了自己的客户端APP,在2015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加上去年刚刚上线的人民日报英文版客户端,也是新媒体中心负责具体运营,所以人民日报现在是有“两微两端”。

早7点到晚12点

节奏快、压力大,生怕错过大新闻

主持人:感觉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整体工作还是很繁忙,节奏也很快。因为我们人民网也是每天要面对很多的新闻热点问题,现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新浪有五千万的粉丝,这个厉害了。从早安微博到晚安微博,每天中间滚动的新闻大概有多少条呢?

徐丹:在没有突发新闻的情况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早上第一条微博一般是7点钟发,也就是说我们6点多就要到岗,因为你要熟悉当天的舆情,尤其晚上的话,我们知道现在国际新闻,好多由于时差,半夜可能也有新闻,可能也要一早就发布,所以早上常规是6点多到岗,七点钟发布第一条。晚上是晚安帖,大部分是在23:30到24:00之间发,我们那个叫“你好,明天”,晚安帖是对当天新闻热点的梳理、回应。微博正常间隔是每半个小时发一条,这样算下来一天是三四十条微博。经常有网友评论说,人民日报小编很轻松,我们刷微博还费流量,你们发微博还赚钱。其实不是,除了我刚才说的节奏,要每半个小时发一条以外,大家知道微博的更新是每天都要更新,不论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坐在那里发微博。另外,对于时效性的压力也很大。

主持人:因为竞争是每分每秒。

徐丹:我以前在总编室工作,报纸的生产周期是24小时,但是微博是论分论秒。我们现在为了工作都下载了很多客户端,而且都打开推送,大家知道新媒体之间的竞争甚至只是几分钟、几秒钟的差距。别看时间是几秒钟,但是传播效果会差很多,甚至是量级上的差别。我们小编有时候自嘲压力很大,经常吃饭、上厕所都要轮着去,生怕错过大新闻,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是把关和防差错的压力比较大,对比传统媒体报纸,我们知道在报纸上有校对、一读、编辑,整个流程很完善。但是在微博上,发稿、审稿的流程相对扁平化,速度非常快,这样难免犯错误的概率会大。经常一条微博发出去,有一个标点的错误,网友就秒截图,在评论区跟我说小编中午要扣鸡腿。这方面压力也是挺大。另外还有创新的压力,大家都知道,微博每天都在发,但是网友对于新的题材、新的表达方式也有一个审美疲劳。

微博最大的魅力就是交互性

发布的内容会改变一些人和事

主持人:你们是否也得跟随热点?

徐丹:对,绝对要跟随热点,不论是网言网语还是新的短视频、直播和新的话题都是跟得比较紧。但是又要保持一定的品质。既要叫好又要叫座,这很难,而且是长期的叫好叫座,对我们的生产能力、创意策划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小编经常说,感觉身体被掏空。

主持人:你们有几个小编?

徐丹:微博团队现在有十个小编。我刚才也说了,分班倒,不断要早班、晚班和策划班,各种班次,就十个人,时间压力很大。当然我也不是在这里光吐槽,小编还是有获得感或者成就感。我觉得微博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交互,它的这种反馈的及时性。以前在报纸上发一条新闻,也不知道读者是谁,他读了给你什么反馈。当然我也会接到一些电话和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微博是直接的,发完以后马上就有了评论,是点赞还是吐槽甚至拍砖,都很明显,可以直接在评论区回馈,可以解释。另外,你发的一些内容,经常会改变一些人和事,这也是大家的一个体会。比如寻人的微博,我们发了以后,前两天公安部还统计了一个数据,有90%多的找回率,这是很令人欣慰的,你发了一个微博确实有作用。包括一些舆情事件,经过媒体报道以后,我们发现弱者得到了关注,坏人可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包括敏感的事件,可能大家争议性的,说开了,经过公共讨论,就形成所谓的最大公约数,就有利于问题的推动、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小编是痛并快乐着。

关注北京暴雨,官方微博提前上线

让大家感受到更加全面、鲜活的人民日报

主持人:看起来微博编辑虽然是一个“压力山大”的工作,从早到晚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脑子的弦也要一直紧绷着,但和网友产生互动的时候往往很有成就感。刚才徐丹说在人民日报社十年,但是在微博这块阵地工作是六年的时间,作为人民日报微博开通时就在的元老级编辑,是否也有一个从慢到快、从冷到热的过程,一开始是一个什么样的办公环境呢?

徐丹:人民日报微博本来计划是2012年伦敦奥运节点上线,当时有一个突发事件,就是7月21日北京的暴雨。你看我们现在第一条微博是2012年7月22日凌晨4:58分发的,比预计的计划时间提前了。我印象很深,是我参与发的,因为当天暴雨交加,我是12点多,都已经睡着了,被领导一个电话叫来到了单位。当时微博在一个小的会议室里办公,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改造了一个会议室,我们当时发布了这条微博。大家知道,人民日报后来也发了一系列的关于北京大雨的报道,包括“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让死亡人数脱敏”等等一系列的报道,网友以前对人民日报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感觉人民日报可能只是善于做成就性的报道,不善于做突发新闻、舆论监督性的报道。但是通过北京暴雨,让大家感觉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鲜活的人民日报,在这个过程中就改变了对人民日报的刻板印象。所以,我们的粉丝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再说到你刚才说的环境,我们的办公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现在已经搬到了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办公环境高大上,这是一方面。

主持人:微博每天的工作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140字,一张图,现在呢?

徐丹:这方面变化也很大,当时的工作,像你说的,微博只能写140字,超过140字甚至就发不出去,只能配一张图。现在微博超过140字,可以发头条文章,头条文章可以发几千字,而且可以配九图了,九宫格,最典型的,不光是静态的图,可以发短视频,可以做直播,动态的。这样工作量是几何级的增长,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我们展示方式丰富了,同一个题材既可以文字又可以视频,还可以直播,但是工作量确实是增加了。

主持人:对你们技术上的要求是否也增加了?以前都是做文字工作的,现在对于视频的拍摄,对很多技术上的操作,你们是否也在不断学习当中?

徐丹:确实在不断学习。我刚开始在总编室是文字编辑,到微博第一要学的就是图片的美编,要简单加几个字,做图片的修改,还有拼在一起,因为当时只能发一张图,还要把很多图拼在一起。现在九宫格也要去设计,虽然不是非常专业的,像现在我们发的好多视频,并没有剪辑的像视觉剪辑师那么专业,但是必须知道一些特效和动画表达的时候会产生哪些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和技术人员或者后期的视频编辑有一个沟通和交流,这也很关键。

主持人:看得出来这种变化也是成长和学习。

徐丹:是。我们经常说在人民日报微博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向网友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各种学习,用网友的话说是高手在民间。真的是,有时候我们做一张图,后来网友回了一张图,比我们还好,包括网言网语,我们的一个标题,后来看热门的评论,发现这个标题起得确实比我们好,我们有时候拿小本赶快记下来。

主持人:我们发微博和公众号的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评论,因为高手在民间,下面有很多精彩的东西。

徐丹:确实,我们在实践当中向网友学习和成长。

责编: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