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烈士,他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凡事迹的人、那些以一己之力为社会公平正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依然是我们的道德楷模。他们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本期刊载的,是来自改革开放初期奋斗在外贸领域建设一线的“老三届”纪明远先生的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27年前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期间纪明远于广州流花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馆前的留影。
在改革开放初期,汕头从事外贸实务的人员较为欠缺。外贸企业从事贸易出口的人员需要掌握外语,然而除了个别毕业于大专院校的人员以外,大多数员工的业务知识只能在岗位上边干边学。那时单位里基本是师傅带徒弟作业的。
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教育大振兴,在企业支持和资助下,我业余学完高中课程,后又参加全省统考,被“没有围墙的大学”——业余大学录取,系统学完大学汉语语言文学和大学英语专科课程,拿到省高教局颁发的毕业证书。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后,地方的外贸事业蓬勃发展,外贸行业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懂贸易业务人才。我是老三届,赴山区务农七年多。1976年招工回城进企业工作,得到干群的呵护和器重,被安排从事行政工作。
80年代中期,经市人事局、组织部批准,我从集体工人转为国家干部编制。经综合考核合格后于1987年调入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辖下的汕头地方外贸公司,被安排在一个出口手编织品的经营部从事远洋外销工作。
1991年4月,我作为参展商企业的一名正式代表,首次被派往广州参加第6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九十年代初期,广州市内的道路设施仍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交通境况不佳,住地距交易会会馆虽不是很远,但“塞车”现象司空见惯,一路车程至少得近一个小时;那时展会的通讯条件也很不理想,拥有移动电话的人屈指可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展馆内仅有几台市内电话,对外业务联系必须到交易会二楼邮电部门临时设置的长途电话服务处,而且常会遇到“排长龙”的情况,办理手续必须到指定的“话亭”计费缴款,过程十分烦琐;好在生意并不难做,赴会参展的大都是专业的外贸公司,摊位前客商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洽商时,价格一旦报出客商一般没什么异议,合同也较容易成交。有时客商接受报价后就递给定单,转身去办其他事了。晚上回到住地后,我们就加班计价制单,用手打打字机缮制合同,等待第二天客商来签合同。印象深刻的是,首次参会有一个晚上我为新加坡客商订单缮制了7个合同,成交金额约16万多美元!
自此之后的每年春季或秋季在广州举行的进出口交易会,我都会不时参加。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企业外贸出口业务竞争愈加剧烈,但我积极发挥个人的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多成交多出口创汇。直至2010年退休,在为企业生存发展、加速汕头地方经济振兴繁荣贡献我的一份力量。(作者:纪明远)
责编:武晓芸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