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沙窝镇高堌村,运输车辆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的巨大轰鸣声打破了冬日黄河滩区的宁静。
这是占地1200多亩的沙窝镇3号村台建设现场,两人多高的围堰和隔堤已经筑起,建成后将安置13个自然村的9000余人,彻底改变他们“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现状。
和高堌村的情形相似,东明县辛庄村距离黄河有两公里左右,黄河肆虐留给村里人太多痛苦的记忆。辛庄小学退休老师李进成清楚记得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家家户户泡了汤,台陷房倒人心慌,近在咫尺难相助,招手无言泪汪汪。”
黄河滩区的群众饱受黄泛之苦,大多一辈子就干三件事:种地、抗洪、盖房,把积蓄几乎全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为当地群众最大的期盼。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绝不能让一户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心下大气力做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并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万里黄河从东明进入山东境内,在东营市垦利区入渤海,全省黄河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6个县(市、区)。长期以来,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黄河防洪政策限制,滩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全省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啃下脱贫攻坚中的这块“硬骨头”,迁建是第一步。山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计划总投资260.06亿元,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种方式,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其中,外迁安置人口14.10万人,就地就近筑村台安置13.89万人,筑堤安置15.97万人,旧村台改造提升安置5.11万人,采用临时撤离措施安置人口11.55万人。
泰安市东平县耿山口村是山东黄河滩区外迁安置村中第一个搬进新社区的村庄。2017年10月15日一大早,1000多名村民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燃放烟花爆竹,喜气洋洋地搬进了位于银山镇驻地的新房——耿山口社区。新社区里,20多栋住宅楼干净整洁,红色的墙面格外喜庆,车库、喷泉、商业街、老年公寓和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为方便老人上下楼,每栋楼还配有电梯,室内统一装有中央空调。
70多岁的丁礼芹老人和老伴儿住在西区一栋居民楼里,两室两厅的新房窗明几净,铺着瓷砖的地板,室内安装的中央空调,昭示着社区功能的完善。窗外就是镇上新建的九年制学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着阳光从窗口透进屋里,舒适又温馨。“在这里住得真舒坦,比老村好太多了。”丁礼芹感慨地说,现在出门购物有商场,锻炼有广场,看病有医院,到哪儿去都方便。
耿山口社区不远处,一个由8栋大楼组成的新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这是为迁出黄河滩区的东平县南刘庄和北刘庄的村民们兴建的。曾到耿山口社区参观过的南刘庄村民刘景玉,想到今年上半年就能搬进这样的小区,激动地告诉记者:“这真是千年等一回的大喜事啊,我们老庄稼人想都不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就和做梦一样。”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不仅要让群众住有所居搬得出,更要让他们安居乐业能发展、可致富。2017年12月,山东省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产业园区与安置新区“两区同建”模式。把滩区迁建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融入城镇体系布局,以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就地就近市民化为路径,同步推进农村产业园区和迁建社区建设,并纳入当地城镇化体系统一规划和管理。
全省沿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滩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和劳动力充足等优势,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重点抓好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和特色加工业的规模膨胀、结构优化和档次提升。菏泽市牡丹区郝寨村位于黄河文化旅游区、新型建材区和生态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内,利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定发展黄河旅游业、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新型建材业和杂粮种植业;梁山县滩区搬迁腾出空间后,居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就地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打工,发展滩区乡村游等形式增加收入;鄄城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新兴服务业等。这些不同的方式既让滩区群众挪了“穷窝”,又助其拔了“穷根”,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
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赵东说,到2020年,山东将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滩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3日 03版)
责编:武晓芸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