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年俗注入新风尚

2018-02-22 11:21:28来源:海外网
字号:

  获得感&新气象

  微信拜年、放电子鞭炮、提倡环保、接待旅游……“奋斗”与“绿色”交织主旋律

  大年初六,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年味不减,寒冷的空气包裹着热气腾腾的村庄。街头巷尾,大红灯笼、红对联、红福字透着喜气,孩子们手持鲜花、玩具,欢声笑语不断。

  “以前是‘猫冬’,现在是‘忙年’。”开着农家乐的村民关士军介绍说,“因为接待旅游,村里几乎没闲人。”韩屯村在松花江右岸,上世纪90年代起因雾凇声名鹊起,冬季游人逐年攀升。

  关延利两口子春天种地,冬天在农家乐打工,“村里有86家农家乐,只要人勤快,一年能挣几万!”

  “现在其实年味更浓了!”关士军的女儿、27岁的关雪举例说,除夕夜关家小院迎来30多位天南海北的客人,老人在乡下古朴的年俗中怀念过往,小孩子在炕上炕下体验农俗。“大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客人中年长的87岁,最小的4岁。别提多欢乐!”

  发展乡村旅游,韩屯村的年俗悄然改变。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又给年俗带来哪些变化呢?

  江苏常州天宁区菱溪社区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地上不见一丝鞭炮碎屑。这是个回迁安置小区,居民原是优胜村村民,2016年因城市规划搬入楼房。“大家伙儿自从搬过来就不放鞭炮了,又污染环境又不安全。”居民张美琪说,万一引发火灾就麻烦了;以前在村里有院子,每年买鞭炮都得四五百块钱。

  另一栋居民楼里,钱婉萍正跟在南京的妹妹视频聊天……以往节前得大包小包地到亲戚家走动。“现在有个家庭群,每天都互动。这两天考虑约到一起聚一聚,有高铁,来往方便。”钱婉萍喜欢在APP上K歌,春节录了《新年好》等几首歌,发到群里给亲朋好友拜年。

  300公里外的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政府倡导禁放鞭炮,可不少地方还是噼里啪啦,热闹得很。

  “你看,电子鞭炮,是不是一样热闹!”东瞿村村民刘牛家门口的6棵桂花树,分别挂了6串电子鞭炮,老刘遥控器一按,鞭炮齐鸣,再一按,灯光闪闪,还放出了“烟花”特效:“钱省了,鞭炮还可以循环使用。”

  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艺信村,到处可见“家和万事兴”“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等春联……这是村民小组长刀新荣和村干部们送给村民的“礼物”。“村里少了酒味,多了欢歌笑舞的年味。”刀新荣说。以往春节前后到处都是流水宴席,一摆就是100多桌。如今节日气氛悄然在变。“大家都有钱了,尽想着减肥,谁还缺那口吃的?”

责编:武晓芸、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