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洪波、程建梅(左二,左一)夫妇上山巡诊。巡诊结束时,一牧场三连职工依明·麦提赛地紧紧握着常洪波的手,向他表示谢意。潘瑞雄 摄
央视网消息:太阳从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上缓缓升起,洁白的雪点缀着水墨色的山峰,悠远而宁静。远山下,几个洁白的身影让草场喧闹起来。
开过晨会的常洪波像往常一样,先来到住院病房查房。“今天看起来气色好多了,再住两天就可以出院了”“感觉怎么样,如果哪里不舒服,随时告诉护士”……住院的病人不多,常洪波和程建梅一一上前询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地处昆仑山北麓高寒山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团场,医疗卫生水平相对滞后。按照兵团党委医改工作部署,兵团第六师医院对口支援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医院,着力解决一牧场干部职工“看病难”问题。
“当医生的,最希望看到的是患者消除病患走出医院。”常洪波说。
2014年,六师医院开始对十四师一牧场医院进行为期3 年的托管,一牧场医院更名为六师医院一牧场分院,六师医院选派优秀卫技人员挂职援建一牧场医院,着力解决一牧场干部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知消息,在六师一0五团医院工作的常洪波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通过了筛选。从2014 年7 月来到一牧场挂职援建,常洪波已在这个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工作生活了3年多。3 年多时间里,他克服重重困难,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感动着当地干部群众。
某天,一牧场六连副连长麦提肉孜·撒地在值班时突然感到头疼、胸闷、心悸,同事很快将麦提肉孜·撒地送到六师医院一牧场分院。经过常洪波的细心检查,麦提肉孜·撒地被诊断为心肌缺血。这种病症如果耽误治疗,患者会有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常洪波建议麦提肉孜·撒地立即住院治疗。
生病住院,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对于一牧场的干部群众来说,能在场部的医院里住院治疗,还是常洪波夫妇来到一牧场之后才实现的。
在此之前,一牧场医院设在距离场部2公里远的六连,一排低矮的平房就是医护人员的办公场所。整个医院只有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105种基本药物,年均门诊病人不到2000人。
缺少医护人员、基本药物、医疗设备,甚至没有像样的手术室,一牧场医院8年无法正常接收住院病人,也没有开通可用医保卡结算的住院平台。一牧场干部群众生病后,只能到200多公里外的和田市就医。
“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为这里的干部群众做点事,要不然没脸回去。”常洪波暗下决心。
来到一牧场的第二天,常洪波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常洪波先是带人清点了药房,提交了补充基本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申请,并利用从医20多年的工作经验,坐诊看病,“传帮带”年轻的医护人员,推动了医院内科、外科、儿科常见病诊疗、功能科室的正常运转。
常洪波还根据自己专业技术特长开设了中医理疗室,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技术治疗常见的风寒湿痹症,得到了一牧场患者的广泛认可。3年来,常洪波的中医理疗室共接诊1100余人次。
为了能尽快接收病人住院,常洪波找到驻一牧场的兵团卫生局“访惠聚”工作组。在工作组的支持下,一牧场医院于2014年9月开通了住院平台并实施出院结算。2015年初,兵团投入400余万元修建的一牧场医院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常洪波申请的基本药物和医疗设备也配套到位,医院又新招募了数名医护人员。
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医护人员力量不断加强,基础药物和医疗设备配套到位,一牧场医院终于结束了8年无住院病人的历史。2015年1月,一牧场群众麦热罕姆·麦提如则因心绞痛住进了一牧场医院,经过医院医护人员一周的精心治疗,麦热罕姆·麦提如则康复出院。
“感谢常医生和程医生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住院。”麦热罕姆·麦提如则说。
为了让患者能随时得到救治,常洪波在医院推行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既是医生又是医院领导的常洪波给自己排的是满班,索性在办公室支了张床,把“家”搬到了医院。
“无论身处繁华或者偏远,我都不想虚度,就想做一点事情,找到存在感,也实现一个医生的价值。”常洪波说。(线索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
责编:武晓芸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