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下生态账 不能没交代

试点以来全国逾千名领导干部接受审计

2018-01-29 13:19:52来源:海外网
字号:

  运用现代科技获取海量数据,提高准确性

  “所有数据正常,可以起飞。”日前,德清县雷甸镇通航小镇内的一处空地上,无人机急速升空。当天,两小时巡航,航拍了双溪村6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业园区河道有无偷排漏排、东大港水域环境卫生等情况。第一时间,视频画面传到了审计人员手中。

  想要摸清领导干部任职前后所在地区的问题,并不容易。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不健全,被审计地区提供的数据无法有效核实等,审计部门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如何审,才能保证数据可靠、准确、科学?这是一道实打实的坎。

  无人机、应急监测车、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水准仪、卫星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纷纷上阵,山、水、林、田、湖、河、大气质量变化情况尽收眼底。各种现代科技设备、测量方式,提高了检测权威性、准确度,便利了自然资源资产普查数据库建立。审计人员“识人断事”有据可依。

  评估建设用地效益时,采用成本逼近法;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比分析法等;处理环保数据时,关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孤立点分析法、模拟还原法、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法……在胶州,30多种现代技术方法运用到实际审计。

  “尽管目前还没有系统、成熟的审计方法,但各试点项目都在探索信息化手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说,不少地区梳理出资源征占用、土地管理、水资源保护等审计技术方法,建立了模型和算法。

  此外,如何高效利用获取的海量数据?这对审计机关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大相关业务、财务等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的力度,提升大数据审计水平。

责编:武晓芸、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