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带动产业升级
苹果对延安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产业。早在1947年,洛川农民李新安就将第一批苹果苗栽种到了延安的黄土地上。自那时起,延安种植苹果的历史至今已有71年。
但是,如何有效防治病虫灾害,优化苹果种植技术,提高成果质量与产量?这是一直困扰广大果农的问题。
在黄陵县上官村农业示范园内,隆坊镇党委书记张海宁向记者介绍了园区内的标准化配套设施:“园区里安装了果园水肥一体化设施,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他指着果树上方的防护网说:“这是防雹网,能有效防止冰雹灾害,降低雹灾损失。”
在推动苹果产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延安市引导整合涉农资金向苹果产业倾斜,近年来,延安市与各县每年投入苹果产业的资金在3亿元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准园11个、省级标准果园137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50万亩、示范园226个;同时,积极开展“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低收入村”、“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培训,切实做到“扶贫扶智”,使广大农民掌握果园管理新技术,受益人次超过40万。
“以前种苹果都是自己瞎捣鼓,现在好了,镇上会定期请专家来给我们免费培训,手把手教技术,帮助很大。苹果质量和数量提高了,收入自然也跟着上来了。”正在园内更换防雹网的果农对记者说。
苹果产业后整理促群众增收
为了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2017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后整理的通知》,提出“全力抓好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的工作目标。
在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看来,苹果后整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着眼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让农民分享苹果全产业链的利益,推动延安由苹果大市向苹果强市跨越。
走进延安洛川美域高公司,成百上千个苹果正依次经过一条自动化光电分选线,经过分拣、清洗、包装等环节,最终成为寄送到千家万户的苹果礼盒。工作人员介绍,这条选果线一小时就能分拣12吨苹果,是一个熟练工人每天分拣量的几十倍,并且还能自动识别苹果的成色、大小、糖分,甚至能检测出是否存在霉心病,高效地满足了不同客户群的需求。
除了苹果鲜果的销售,延安市还大力开发苹果汁、苹果脆片等衍生品,努力提高苹果制品的附加值。目前,延安市建成关联加工企业45家,年消耗鲜果30万吨。“延安苹果本身品质好,后期稍加整理,效益就能大幅提升。”路树国说。
苹果产业的兴盛还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2017年,延安市生产果袋52.3亿只、果网25.6亿只、周转箱2148万个、纸箱1100万个、反光膜1000万米,有机肥15.7万吨;建成果业营销企业27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企业51家;打造了30个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果游观光园区,2017年接待游客133.3万人,实现综合收入19586.6万元……
新时代,延安的“小苹果”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苹果”,延安的苹果产业将为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