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新年伊始,浙江宁波市不少居民专程来到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参观百姓生活馆。除了当地居民,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超过15个外地团体前来参观考察。
作为一个房龄超过40年的老社区,划船社区何以成为“明星”社区?一些类似的老旧社区的治理之路有哪些秘诀?
百姓的幸福生活要落地,社区是最重要的基础细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把老百姓鸡毛蒜皮小事当成大事来办
一大早,69岁的党员钱国熊开始在划船社区主干道上整理共享单车。1个多月前,划船社区“文明出行守护侠”成立,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了这个共享单车志愿服务队。
拥有1万余名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三成的划船社区,只有不到20名社工,事多人少矛盾突出。此次“守护侠”能说干就干,源自社区形成的机制:按需定制社区居民自我服务平台。社区党委在推行网格建支部、楼道建小组模式的基础上,将在职党员分片进组,亮身份、践承诺、带头领任务。
“社区事务看似鸡毛蒜皮小事,却与居民息息相关,小事不解决就会汇集成怨气。”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说,划船社区先后成立了话聊室、梦工坊等30个社区自治组织,服务范围涵盖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近八成居民参与其中,社区治理也在自助互助中井然有序。
“我们的事再小都当大事,她自己的事再大都当小事。”山东济南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居民如此评价去年11月去世的社区党委书记陈叶翠。她不仅以身作则,还调动居民积极性,建立起4支3000多人的义工队伍,让社区成为互帮互助、互亲互爱的大家庭。
作为城市拆迁集中安置区,这个成员复杂、下岗待业人员及生活困难群众多的社区,不但凭借“互帮互助、互亲互爱、治理有序”成为山东省模范社区,还吸引了加拿大、瑞典等代表团前来观摩。
要知道街坊邻里“锅台冲哪里”
社区服务居民百姓一线,除了一颗周到服务的心,还需要完善的制度。
走进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眼明堂居,25栋新建公寓楼错落有致,1000平方米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整洁有序,图书室、道德讲堂、舞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和谐美好的生活让人羡慕。
“眼明堂居的今天,得益于‘四会管村’村级民主自治新模式。”眼明堂居党支部书记马宗亿说,2005年,村里实行旧村改造,累计投资1.6亿元,怎么干、钱怎么花,群众十分关心。以此为契机,眼明堂居探索构建村支部委员会统领、村民代表会定事、村民委员会办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的村级组织责任体系。
“村里干什么事、收多少、支多少,村民都有权参与。每分钱花在什么地方,都有村监委会把关。”村民老郑说,“四会管村”让村里风清气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三顺店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在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一之眼里,社区书记最重要的是把服务做到家。李一之要求自己,也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只有知道街坊邻里“锅台冲哪里”,才能真正把服务的触角延伸进居民家中。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延伸到社区有6大类90余项基本服务功能,为了让居民应享尽享,同时方便居民办事,三顺店社区服务站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建立健全首问责任、限时办结、AB岗、投诉处理等各项规章制度,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盲区”和“真空”。
居民参与解决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重庆南岸区南湖社区的居民最近很高兴,因为他们共同的“作品”——“微益坊”获得“2017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
作为典型的老小区,南湖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一度环境脏乱差,治安问题突出。2015年,社区多元参与治理平台“微益坊”应运而生,到2017年底入驻了居民自发建立的社区组织40多个,服务内容涵盖公益、慈善、家政、文体、教育、关爱老人儿童等多个领域。“微益坊”像一个握紧的拳头,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有效解决了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走上良性轨道的“微益坊”没有止步不前,拥抱了社区新媒体——“MR.懂”,通过“互联网+社会组织”,拓展线下线上平台,孵化出“妈妈厨房”“宝妈加油站”等2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隆冬时节,在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姚庄社区照料中心,不少老人在学习折纸插花。器械室、音像室、绘画室和乒乓球室都有老人活跃的身影。退休教师陶女士告诉记者,社区照料中心“安排的节目很丰富,每天都很快乐”。
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嘉善县户籍总人口的27.57%,养老成为社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除了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姚庄社区还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日托、保健、文娱等综合性养老服务。嘉善还搭建起“颐养云”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为老年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责编:武晓芸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