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红船初心——“红船精神”的时代呼唤

2018-01-02 16:17:13来源:光明网
字号:

1978:风卷一帆新

1978年,两张纸,见证了中国命运的改变。

5月11日,无数中国人纷纷传看《光明日报》上登载的一篇“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强调了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提出的哲学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五千字的篇幅,重申了实践论与真理观。

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位神情紧张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在一张作业纸上写下了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然后,一个接一个按下了红指印。

一张新闻纸,一页契约书。一个从理论层面,一个从实践层面,为当年12月18日召开的大会奏响了序曲。这场被称作中共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宣告中国从此进入改革时间。驶过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浩瀚征程的红船,即将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重新出发。

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再次呈现。

马克思曾设想:落后国家由于自身社会结构和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可以走一条不同于欧洲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从而加速历史进程。1978年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再次对跨越“卡夫丁峡谷”作出自己的解答。“大锅饭”成了“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接纳了市场经济。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奇迹的书写创造中再次呈现。

与自然界不同,一个国家的春天,并不是自然而然到来的。这场历史抉择,从危机中开始,在争论中推进,最终通过奋斗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面对底子极差、百废待兴的困境“杀出一条血路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有外媒曾在赞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不忘提醒:在看待中国能够“平静地”崛起为世界大国时,不要忘记中国人并不是“免费”获得了这些成就,在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血汗、艰辛和痛苦的征程”。奋斗,正是索解中国奇迹的钥匙。

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富起来”的节奏中被再次印证。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透视这些时代话语,我们可得到这样的历史信息:改革的故事,就是人民的故事。宏观层面,我们党描绘了小康社会的蓝图,擘画共同富裕的远景;微观层面,在政策转向下,催生了一大批重获命运转机的大学生、遍布大街小巷的个体户、奔向新生活的打工者等与时代同奋进的个体。宏观叙事与个体生活一道,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的编年史。

四十年春潮带雨,四十年人间巨变。

作为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数十年和平发展的时光,赋予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的机会,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持续设置着议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共赢,持续求解一个大党的自我革命与一个大国的发展观革新,还要留待“红船”在下一段航程中继续探寻。

责编:吴正丹

  • 路过